红色旅游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589 浏览:157811

摘 要:红色旅游以创新的理念,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从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进程.


关 键 词 :红色旅游;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41-02

一、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领导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1.红色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红色旅游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建国之初,瑞金等革命根据地开始接待参观者.那时单位组织的集体参观、革命节日参观活动很多,接待地也是计划经济下的义务接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旅游;[1]起步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红色旅游缓慢发展,其他以自然旅游资源,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等为对象的旅游则快速发展;[2]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是红色旅游的大发展时期.江西省是这一时期的“领头羊”,于1988年提出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口号[3].2000年又提出了“红色旅游”的口号[4].2004年2月,沪、京、赣等7省市共同签署了《郑川宣言》,提出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的口号.2005年,国家旅游局将其定为“红色旅游年”.2007年,国家发改委安排资金4亿元,用于支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正以“燎原”之势逢勃发展.

2.红色旅游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红色旅游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对青少年采取 “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 “引进来”,就是各大、中小学校举行“爱国主义图片展览”,宣传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走出去”就是带领青少年们走进红色旅游景点,“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中青年则突出“娱乐性与参与性”,例如,井冈山的特色游.游人挑起扁担、背起背篓重走当年朱德挑担上山的小路;在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地穿上红军服装合影留念等,使游客在轻松的游览中受到教育.[5]对老年人则突出深度,缅怀历史.例如:琼海市椰子寨村,是红色娘子军们走向革命的发源地,当地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则以图片、实物展示,导游解说、影视介绍,邀请当年的革命老前辈讲述革命经历的多种方式,传递红色精神.[6]

二、红色旅游增强了人们的思想信仰

开展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奋斗史,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了解,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义的指导地位.2005年初到2006年6月全国开展了“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地纷纷组织党员群众到革命纪念地、英烈纪念地开展参观游览、缅怀学习.2007年11月5日开始,江西省免费开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方志敏纪念馆、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及红军长征第一座纪念碑园、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永新三湾改编旧址等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重走革命圣地,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党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灵活地捕捉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不断自我转型,自我完善,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红色旅游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7]

为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国家制定了《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怎么写作、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延安枣园村,2006年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以上,年总收入达到了600万元,户均纯收入4.4万元,在全村经济总收入中旅游收入占到了80%以上,全村直接参与旅游业务的人员130人,占总劳动力的50%以上.“延安保卫战”景区则为该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00多元.[8]红色旅游开通了老区人民的致富道路,在奔赴“小康”的同时,也促进老区人民群众观念更新和素质提高.红色旅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既使游客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也使老区人民在与大量的旅游者交往的过程中,接受了现代文明,打破了老区原有的封闭生活状态,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红色旅游实现了民众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富裕,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早日实现共同理想开辟了新渠道.

四、红色旅游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凝聚力

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华夏,在革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9]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红色精神”,是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为了加强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于1997年和2001年、2005年先后三次公布了26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实践证明,寓教育于旅游业中是切实有效的.据教育部门统计,2006年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的青少年学生超过1000万.2007年 “五一”黄金周参观湖南第一师范的人次就达到了8.9万,当年报考一师范的人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湖南旅游局又顺势推出了“青少年之旅:一师--橘子洲头--岳麓山--韶山”,圆了广大青少年重走“之路”的心愿.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是时代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前进.率领部队于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革命火种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正是这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指导中国的新革命走向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仍然是秉着这种求实、创新的时代精神,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共创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

因此,开展红色旅游更有利于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了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五、红色旅游夯实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

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国人的理想信念受到了极大冲击.同志在2006年“”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2006年3月27日,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在全国旅游行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通知》,就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进行了明确部署,各地纷纷以红色旅游景区为依托,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开展红色旅游,不断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分清是非荣辱,明辩善恶美丑,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