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管理在高校传播学教育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740 浏览:120583

[摘 要 ]传播学教育是大文科教学的基础平台课程,它承启着知识的孵化、转移与共享的基本职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存着不足.本文试将传播学课程教育纳入知识资本管理体系的研究视阈,力图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平台,为获得新型的学习能力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关 键 词 ]知识资本管理 传播学 教育

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最基础与核心的教育课程,传播学教育一直以来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知识资本管理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1997年登陆中国,已经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传播学教育从学科思想到学科内容整体来自西方,是教育他者“如何有效采集信息”“如何有效传播信息”“如何寻求传授双方信息共通”的基础理论学科.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要求传播学教育者与受传者在本土的话语空间里,吸纳、消化异域知识.这对学科教育提出了知识孵化与转移的特殊要求.同时学科所承担的教授人们传通知识的基本职能,也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渗透的能力.所以,将知识资本管理引入传播学教育既有现实的必然要求,又有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管理是连通传播者(教师)与受传者(学生)之间的“蓄水池”.

传播学兴起于西方,将人类各种传播活动与现象学理化并形成专有的知识体系,传播学自身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被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关键要素纳入社会学家的研究视阈,如帕克认为所谓传播就是“个人能以某种意识,到达某种程度,对别人采取态度与观点的一种社会心理过程”.施拉姆在1952年最早提出了传播即“分享”信息的观念,认为传播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分享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行为,从而在总体上扬弃了传统的媒介效果理论.在他看来,仅仅用“传者一受众”模式来描述传播是不确切的,也不应当把传播描述成两个同样活跃的双向间的一种关系,双方是由社会环境所联结的,也是由他们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共识部分所联系的,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双方才能分享信号.在这一分析框架下,他开始把目光投向媒介的长期效果,指出潜在的长期效果是大众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主要作用,它表现在知识、新闻的获取及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所有时日之中.施拉姆的研究显示,媒介效果研究把触角伸向了社会变革的深处――人与人的互动,同时也呈现了传播的互动本质,这种互动就是行为主体之间知识的交换与渗透.

由于传播学学科独特的异域背景,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和不易理解性,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接受,所以,笔者意在导人知识资本管理思想理念,将教与学的知识体系置于知识管理的框架中,寻找两者的对接.所谓知识资本管理是指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其核心是强调如何有效开掘各个层面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形知识,形成知识力,在知识平台上寻求知识共享和传承知识.将传播学教学置于知识资本管理内,就是希望从传播者(教师)、受传者(学生)知识力开掘的层面来寻求两者的共通意义空间,提升传播学课程的效果.因此,本教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于:

1.以知识资本管理的体系模型建构教学双方的知识场景,释放知识力.

2.将传播学置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话语体系,营造知识共享的平台,提升教学传播效果.

3.丰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消解理论课程的枯燥性.

4.实现隐性知识向显形知识的转换,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力.

5.首次提出知识资本管理在传播学教育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科的理论建设,同时还可以在其他高校初步推广.

将知识资本管理的理念与具体操作引入到传播学的实际教学中,是对传播学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知识资本的获取途径与转换.二、学生知识资本的获取与知识力.三、基于博客为平台的传授双方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本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类学生为试点对象,逐步推广.具体内容包括:

1.在教案设计中,首先导入知识资本管理的教育理念,让参与双方知晓其对于传播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点.在此基础上,建构传授双方知识资本获取的模型.

2.建构模型研究传播者(教师)的知识转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心得及经验等.传播学教育的学科框架是建立在西方传播学理论基础上的,研究的是西方传播学的兴起、学术大师的观点、传播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功能、传播的控制与传播的效果,从教学内容到研究对象的取证全部是西方主导.如何将西方的传播学思想很好地运用中国话语体系诠释,并能为学生接受,对于教师的知识驾驭与知识转换能力要求高,所以我们将借用模型首先对教师有关传播学潜在的知识能量进行孵化,制定相应的达到标准值,实现隐性知识向显形知识的转换.

3.应用模型研究受传者学生的知识资本获取途径与效果评估.众所周知,我们已经全面步入信息社会,“地球村”已经是世界的真实写照,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有效获取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而传播学教学培养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说什么信息”、“如何说”.学生的隐性知识就是接受新知识、表达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能力.如何将他们的潜能与传播学的教育实现成功对接,既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又需要一套合理的知识平台.所以,我们将提出学生隐性知识转换的模型,并提出评价传播效果实现的评估指标.

4.传授双方知识共享的平台搭建.课程设置以博客等自媒体作为教学平台,实现知识的分享、传播、交流.在博客平台上传者与受者双方可以基于知识的不同要求而进行角色互换,将有关传播学的相应理论直接在博客平台上实际操作.如学习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时,传播者(教师)首先预设议题,请学生作为议题的执行者,学生的议题与预设的议题之间的关联度,从而解释理论的要点与实际操作.

本教学设计拟达到的目标: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基石,其对整个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将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的蕴涵量与传播学的西方异域性进行知识对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对学生知识潜能的挖掘与教师的传播思想、传播方法、传播展开的实践也是重心.所以,我们研究目标主要在于:

1.从传播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通过建立模型,将教师的学术能力与传播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实现教师知识资本的获取,最大限度将传播学独有的西方特点中国化.

2.在传播学教学课程的实现上,将学生作为学科的一种知识资本,通过模型建构说明学习传播学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完成对传播学知识的获取如何拟定特定的教学场景,最大限度释放学生的知识力.


3.在传播学效果的评估上,我们将通过传授双方的角色互换来设定评估指数,实现传播学教学的真正互动性.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而传播学理论是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必修课程,独立的传播学专业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博士后工作站.一直以来传播学课程设置存在着争议,是作为大文科学生的基础通识课还是仅为新闻传播学学生的必修课是开设在学生全面吸收新闻学知识之前作为学科预热还是在专业课的平台上进行专业化的讲授开设在基础学科平台上的传播学教育设置,学生普遍反映难理解、听不懂.而将其开设在专业课平台上对于已经接纳一定新闻学知识的学生而言,又显示支持力度不够.因此,本教学设计可以解决两大问题:

1.建构从事传播学教学的传播者(教师)与知识的接受者(学生)隐性知识转换为显形知识的模型,这是传播学教育知识能量释放的最大价值点.

2.传播学教育参与双方教师与学生知识传通的意义的寻求.众所周知,传播学要谋取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者与受传者知识重叠与交叉,所以,我们计划以博客为知识共享的平台,力图将知识管理思想与运作体系运用于传播学教育,构建一个知识力不断获取、不断分享、融通、转换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如图所示:传播学知识资本管理教学平台

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新闻传播类的学生作为试点对象,从分析知识管理对于传播学教育的意义价值人手,将传、受双方作为研究的客体,以科学模型的方式进行知识力的获取,并以特定的指标系数说明实施教学模型后,双方知识能力的改变.最后,在启动传播学教学博客站点,作为双方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转换的平台.其实施的范围首先由中南民族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生开始,逐步向国内推广,其受益范围将是从事传播学的教师与接受传播学教育的所有学生.

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类的基础平台课,其重要意义要求学界不断拓深其理论与教学研究,这是本项目能够在全国高校逐步推广的现实基础.推广的价值意义在于:

1.将知识资本管理思想引入传播学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创举,既是由于学科自身特殊性要求,又是对如何有效开掘教育工作者知识能力的有效探索,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知识资本获取方法,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操作指导,不仅可以丰富传播学课堂教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传播学教育双方知识能力拓展的路径.

2.将传播者与受传者知识潜能作为知识资本来研究,构建了教学、实践、互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3.将知识资本管理的教学理念首次运用在传播学学科的教学设计中,丰富了传播学的教学理论.

4.将博客媒体引入传播学教学的情景设置中,可以让抽象的理论实践化,开拓了传播学新的教学方法.

本教学成果是一项具有可持续性,良性循环的多维视角的教学尝试,可以为中国其他高校的传播学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策略,使之普及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