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的

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40 浏览:8667

【摘 要】网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受众的心理、传播方式的转变和传播体制的健全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有效性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社会进程中的时代任务和战略工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载体,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为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对策显得极为重要.

一、创新传播内容是提高网络传播有效性的前提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成果的网络传播,必须做到把教育群众和怎么写作群众统一起来.理论宣传要体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使其理论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只有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价值.(1)利用网络语言,进行话语转换,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语言文字是理论的载体,理论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和传播.“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老百姓的话,同样在网络条件下,要让马克思主义说“网络话语”.网络语言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充满智慧,是网民创造性地自由表达.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把理论转化为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朴素真理.只有充分重视网络语言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参与网络语言的塑造和使用,同时,用大众常用的语言、熟悉的典故事例,把深奥抽象的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表达,并把网络语言和民族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2)整合网络资源,在借鉴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吸引力.网络的开放性促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进一步相互渗透,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开放的心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注重扩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培育中国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其凝聚功能、整合功能,以提高人民应对挑战的能力.同志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因此,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我们必须坚持文化的开放性,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二、加强对传播受众的研究是提高网络传播有效性的基础

网络传播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事业带进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其传播媒介的触角已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要及时关注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呈现的新变化.(1)对抗式的逆反心理.受众对媒介提供的信息做出了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体性的增强,当受众感觉传播的内容不可信或与他们的兴趣不相干时,自然就会在态度、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逆反特征.网民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为主体,他们的眼界更开阔,见识更广博,因而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和质疑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化、单一化、说教化的过度宣传,只能激发人们的逆反心理.(2)平等参与的平衡心理.首先,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络媒介的即时性、交互性,使传播权力得到普及.受众既能在网上自由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又能与信息发布者直接交流反馈,还能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活动中去.其次,在网络面前每个人都有一个平等的虚拟身份,不论彼此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能力、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有何差异,但在网络传播的活动中,却都是匿名的受众,同时享受着传、受的平等自由.(3)自我实现的心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不同的需要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出现较高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针对网民的自我实现心里,网站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性平台和激励机制的表现舞台,充分发挥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引导网民为政府献计献策,利用网络舆论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三、转变传播方式是提高网络传播有效性的关键

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比传播内容更能决定其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方式的转变,必须做到传播的即时性、形象性和互动性.(1)利用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抢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网络阵地,构建即时快捷、影响范围广泛的网络宣传阵地.建立以国家级综合网站为塔尖,专题学术型网站为塔中,各单位、部门的教育网站为塔底的“金字塔”式的网站体系.通过即时性播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供人们随时查阅、了解和分析,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最终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时”与“效”的结合.(2)利用网络传播的形象性,将文字报道、图片、音频和视频的优势有机整合起来,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激活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在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比如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网络事件中,通过制作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漫画和图像来激活提高人们的公共参与意识,最终将人们都动员到这个社会活动中来了.(3)利用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强化社会精英在BBS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在线评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成果的大众化传播.尤其是博客,他们不仅起着舆论风向标的作用,还是行动者和社会事件的推动者.如很多名人的数达数百万之众,这一数字完全可以媲美一个全国发行报纸的影响力.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时,应该用好博客、论坛,发挥他们的话语威力和群体动员能力.

四、健全传播体制是提高网络传播有效性的保障

(1)建立和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律性道德规范和网络知识的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法制环境.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目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问题.(2)健全良性监控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顺利实现.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广容性的特点,引发了一些危害社会主义安全的信息散布、无良社会思潮的蔓延等问题.而良性的监控机制,可以对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进行及时引导和迅速反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成果进行科学、准确地宣传.(3)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整合评价资源,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程序,及时反馈和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优秀经验和做法.首先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进行评价.先对传播内容进行评价,如内容的科学性、全面性、深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特色性等等;再对传播过程进行评价,如语言的清晰准确性、讲座技巧的新颖性、对受众的吸引力以及实效性等等.其次是听取受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评价.把受众的反馈意见搜集整理出来,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与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整改.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在传播过程中要根据受众的需要、特征和认知水平选择具体的传播方式,确定恰当的传播内容,争取受众最大化地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才能最终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群众所掌握,实现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愿景.

参 考 文 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837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