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网络评坚守传播底线的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04 浏览:12514

一、微时代的传播底线

1.信息技术革命催生“微时代”

140字微博的流行,促进阅读进入“微时代”.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

数据显示,2012年下半年中国微博总访问次数达到155.56亿次,总页面浏览量达到739.85亿次,总访问时长达到15.18亿小时.微博不微,“微时代”已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改造力,成为网络最快速的发声者.网络大“V”也由此产生,受到多人评论、转发,微博留言中并有粉丝互动,属于有传播力的微博.

2.“七条底线”即传播底线

“微时代”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简单化、浅表化、平面化的特点.这一方面决定了深刻的思想和复杂问题的论述无法展开,另一方面导致了具有煽动性的极端言论更易吸引眼球,从而使大量极端言论的产生和传播获得可能.而与此同时,匿名表达与匿名传播又进一步助推了这种偏绪蔓延的可能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在“微时代”得到了有力的印证.这也恰恰说明了“微时代”的网络空间其实难以避免地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基因缺陷”.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网意”固然重要,但决不能简单地与“民意”画上等号,尤其是在当前舆论网络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对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集体焦虑是放任自流还是积极引导,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鉴于此,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达成共识.“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在微时代下,“七条底线”是广大网民必须遵守的互联网游戏规则,也是网络评论界要自觉坚守并主动弘扬的传播底线.

3.微时代传播对网络评论的负面影响

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一句话概括了当下无比混乱的传播现实.判断真检测,是评论者第一步要做的.在事实的基础上去判断是非和辨析利害才有价值.否则洋洋洒洒评了半天,最后发现评的是一条检测新闻,依据的事实根本不存在,这会让评论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比如2009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外香水女生事件:一个北外的女孩,在网上发贴,说自己因为在博客中写文章批评教育制度而遭到学校报复,被学校强制退学.这个帖子出来后引发轩然大波,许多人立即站出来批评北外,批评中国的教育制度竟然容不得一个女孩子的批评.可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发现这不过是一场炒作,退学根本与所谓的批评教育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是这个女孩子想进娱乐圈,公关公司帮她想出了这个炒作由头.那些批评教育制度的评论随即成为舆论笑柄.

近年来,网络评论因时效快,篇幅不受限制,遇到热点事件都以速度和数量取胜,大有压倒报纸评论的趋势.在求快求多的同时,评论必须将理性摆在文体价值次序的首要位置,因为评论是在公共领域相互交流理性的意见,唯有理性的表达形式,才能建立理性公共舆论空间.


网络热点引导舆论走向.在笔者工作的网络媒体,每月排行前十的评论,所评事件皆是“钱权色”,甚至同一事件多篇评论上榜,论点并不新鲜,写作也没多高明,只是因为所评事件为热点事件,评论员们就人云亦云.

虽然在职业分工上评论查重复率是根据媒体的报道进行评论,但我坚持认为,评论是一种独立于新闻的文体,而不是新闻的跟屁虫和信息附庸,不只是“配”的角色.评论家并非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完全跟新闻走,应该对新闻有自己独到的判断.虽然接触不了第一现场第一事实,却能够根据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对信息的真伪作出自己的判断,使自己的评论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而不是毫无主见地被新闻牵着鼻子走,陷入新闻所设的陷阱,被臆造的冲突所引诱.

迎合受众的观赏心理.很多检测新闻,就是迎合人们对故事性、冲突性的观赏消费而编造出来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最应该警惕的就是符合你愿望的谎言,符合你想象的检测消息.作为以理性为分析工具的评论人,一定要有“一事当前,先问真检测”的理性,不能让自己偏爱消费冲突的弱点轻易被别人操纵和利用.

评论者的优势在于理性,如果你这种理性都不能帮助自己区分出真检测,那你的评论不仅没有说服力,还会“躺着中”.对那些看起来非常刺激却不符合常理的新闻,评论者如果足够警惕,如果能稍微理性一点儿,节制一下亢奋的道德热情,节制急于评论、匆忙下结论、第二天就能见报的批评欲与发表欲,还是能根据常识判断出真伪的.

二、微时代网络评论底线失守的具体表现

1.“三观不正”导致评论价值失范

“三观不正”本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三观”具体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者属于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网络评论范畴内,三观不正具体表现为言论触犯法律法规、挑战道德规范,猎奇心理泛滥和媒介人文关怀缺失.

触犯法律法规、挑战道德规范.在网络评论方面,触犯法律法规、挑战道德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最为公众所熟知的就是媒介审判.在一个热点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媒介的倾向性报道极有可能左右舆论的走势,甚至影响司法审判结果.远至“案”,近到“洗衣机绞死女童案”,借助汹涌的网络民意,处处都闪烁着媒介审判的影子.

这正如沃尔特·李普曼所说,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不少案件在案发之初,媒体和公众就已经给真相套上了自己的答案,任何与此答案相左的结论都有可能招致舆论的强烈反弹.但是,恶意揣测很有可能造成误伤,旁观者们选择性的结论倾向值得商榷,媒介审判对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挑战尤须深思. 猎奇心理泛滥.“钱权色”是网络评论中最受欢迎的三类话题.这些话题由于迎合了公众的猎奇心理,点击量相对较高,往往受到评论查重复率的追捧,评论编辑也乐意发布此类评论稿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猎奇评论风潮.

任何有话题意义的新闻事件,都会形成一到几个关 键 词 ,而评论作者和评论编辑在写作和编辑稿件时都会下意识地将关 键 词 嵌入标题,形成关于此话题的特色标签,比如“房叔”、“房姐”、“表哥”、“铺叔”、“”、“天下无三”等.不管是出于人气考虑,还是出于工作考核压力,评论作者和评论编辑似乎乐此不疲.显而易见,猎奇心理泛滥,“标签化”风潮盛行是网络评论底线失守又一重要表现.

人文关怀缺失.人文关怀是网络评论不可或缺的媒体责任体现,但近年来,网络评论出现了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煽情烂俗,二是残忍定性.

煽情烂俗的主要问题是高大全,在遭遇重特大灾害和公共事件中,在树立典型人物形象时,过于高大全,给事件或人物冠以过多的光环,将其过度美化,甚至神话.与煽情烂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残忍定性,公众所熟知的,如富士事件,媒体残忍冠以“n连跳”的称谓,网络评论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纷纷以“n连跳”入题进行评论,这种将生命的消逝当喜剧围观的无耻行径必须检讨.

2.“标题党”泛滥凸显媒体责任失守

标题党,本意是指互联网上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各种目的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简而言之,其主要行为即发布的标题严重夸张,但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在网络评论方面,同样存在标题党的行为.

近年来,评论频道尤其是商业网站的评论频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