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跨文化传播中沉默的日本人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48 浏览:22001

[摘 要 ]在世界各大民族中,日本民族是一个不爱说话的民族,然而其不爱说话并非是因为没话可说,这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养成的一种国民性格,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和涵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日本式沉默,也就无法顺利地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是日本民族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语言符号,甚至已上升到国民性的高度.因此了解日本式沉默将使我们更好地达成跨文化的传播.

[关 键 词 ]跨文化传播 日本 日本式沉默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78-02

王韶霞(1990-),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2013级研究生.

沉默作为一种符号,本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容易引发错误理解的非语言符号之一,与其他民族相比,日本民族的传播交流中会出现更多沉默,他们甚至有一种沉默崇拜,认为沉默是一种修养的表现.

一、目的和意义

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符号交流活动,主要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的传播,例如不同语族、种族、国家等之间的传播活动.因此跨文化传播又被叫做“交叉文化传播”或“超越文化传播”.①

人类传播交流是利用各种符号进行的,因此我们拥有相对完整的符号系统.在传播学中,这一符号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一个共同体之内人们通常使用共同的语言符号进行传播交流,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则更多地依靠非语言符号来进行.因此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语言符号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姿势、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属于非语言符号.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传播中不必要的误解,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意义至关重要.

跨文化传播中的主题和关键就在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同是跨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理解属于人的属性,是受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影响的,因此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就必须学会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其文化内涵后才能进行真正的沟通.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但却存在“居相近,心相远”的局面,不仅仅是中国,对于西方来说日本人也总带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总之,日本人是“难以理解”的.这其实与日本人独特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存在很大的关系.当外界与日本人进行交流沟通时,日本式沉默、日本式微笑、点头礼、鞠躬礼等总是让人难以琢磨.其中,日本人“以心传心”式的静默交流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本文将以“沉默”这一日本人典型的非语言符号为主题,探讨日本式的沉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沉默及日本人对沉默的推崇

沉默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沉默包括表情、手势语、色彩等语言符号之外的交流.狭义的沉默则指无声的言语形式.本文涉及到的沉默概念主要是后者,狭义的、无声的沉默.

日本是一个推崇“沉默是金”的国家,他们的真实意图很难只凭语言就完全解读到,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还要根据说话当时的语气、表情、动作等来进行判断,即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心思.

日本存在许多跟沉默有关的谚语俗语,他们的沉默也来自于他们对于语言的敬畏之情.“言わぬが花/不言似花”,“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不语胜似语”,“多弁能無し/话多没本事”等都反映出日本是一个不喜欢多话而喜欢沉默的民族.他们接受的也是关于“沈黙は美徳/寡言美德”的教育.日本古代随笔集《徒然草》中也写道:“只要别人不问,即使是很熟悉的事情也不要轻易开口说出来.只有这样才算了不起.”②

这种沟通方式在日本人之间可能容易实现,然而在跨文化传播中,这种交际方式就容易产生误会.因此,在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沉默文化”.

三、日本人沉默的文化渊源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地理环境特殊,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民族构成也是比较单一的大和民族,因此其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传授双方处于共通的信息环境,很多信息都是大家所共知的,不必刻意说出来.这就为“以心传心”“心领神会”的交流方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基础,使得日本人内部有了即使沉默也能会意的默契.

(二)集团主义意识的影响

日本式沉默与其集团主义意识密不可分.日本的集团主义意识起源于稻作文化中的集体作业,受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想取得收获就必须靠大家共同的协作,也包括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形成的集团主义意识一直延续至今.在集团之内,成员都力求与集体的大多数保持一致,对集体有一种强大的归属感,害怕说多说错会打破集体的和谐气氛,被集体抛弃,所以在可说可沉默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沉默.

二战时期日本人对集体的服从程度就可见一斑,在现代社会里依然体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在日本的地铁内不管大人小孩都遵守这个集体沉默的规则,车里很少有像中国一样吵闹的声音.在这个十分重视“和”的集团之内,为避免冲突,内部成员在价值观等相关方面上会遵循“无原则”的原则,所以在这个大集体中,争论争辩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和谐统一的应答声.即使出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他们也不会立刻提出异议或反驳,而是选择适当的沉默来附和.对于日本人来说,相比做一个好的说者他们更愿意当一个好的听众.

(三)言灵信仰

日本式沉默与日本古代社会的“言灵信仰”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巫术在日本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的日本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文字的国家,巫术的重要活动都是由口述来传承的,这使他们认为语言天生就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他们甚至认为是语言创造了他们的国家.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有这么一首诗歌:「しきしきの日本の国は言葉の幸はふ国ぞま幸くありこそ」,意思是:日本是一个‘言灵’带来幸福的国家.”③ 日本人一直深受这种“言灵信仰”的影响,对语言充满了敬畏之情.语言的魔力使他们在说话时小心谨慎,害怕说错话会带来惩罚,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习惯性的沉默.

四、日本式沉默的文化内涵及易产生的误读

日本式沉默本身拥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了解其文化内涵才是解读日本式沉默的关键.

日本式沉默是一种抑制个人情感的表现.日本民族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很含蓄的民族,他们十分擅长于对个人感情的抑制,无论是激动、愤怒或是悲痛,他们都会表现得很平淡,即喜怒不形于色.这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种传统美德的表现.与此相对的,任意流露自己的感情则是心烦意乱、无教养的外显.从某种程度上讲,抑制情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日本人有很明确的内外意识,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不允许外人窥探的,当然他们更不会主动地流露感情,因为这很可能成为别人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机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日本人对沉默的推崇,沉默是他们抑制情感、保护内心世界的一种话语体现.除了沉默之外,微笑、随口附和等都是他们用来掩饰情感流露的常用方式.

日本式沉默也是其暧昧文化的表现.日本民族的暧昧文化是世界共知的,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一种暧昧的氛围.他们不喜欢把一些意思表达得很露骨,他们的表达总是很含糊,“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语言距离,给对方留有一定的语言空间,使对方有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使人们在不透明中感到语言的真意和韵味”④.谈话中的省略、中间停顿的片刻沉默等都是暧昧表达的一种直接的体现.当他们把沉默留给对方的同时也留下了暧昧.


日本式沉默属于一种高语境的非语言符号,跨文化传播中本身就存在着文化差异,对这种高语境要求的符号解读必然会存在相当的困难.会导致对“沉默”的不同理解和态度,有时甚至是相悖的解读,这些都造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

首先,东西文化在交流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相比较西方的直接而外显的动态交流方式,东方则是含蓄内敛的静态交流方式,其中日本表现得更为明显.西方文化中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主张人的平等自由,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被认为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在西方文化中,沉默往往会被赋予消极的意义.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日本式沉默很可能产生诸如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对于某一问题持冷淡、冷漠的态度,有时沉默也会被认为是谎言的一种掩饰等不利于沉默方的错误解读.

其次,对于看重语言表现的西方人来说,谈话中沉默的时间越长就代表对话进行得越不顺利.当一方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却保持长时间沉默的话会被理解为是对说话者观点的不认同,甚至是轻视.

而在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化中,沉默更多时候表达的是一种对说话者的敬重,表示听话者在认真地听并思考说话者的观点,也可以理解为是同意说话者的意见,是听话者一种友好的示意.同时这也是听话者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

当然,日本人的沉默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表示同意,沉默也是表达重新考虑、左右为难或者不同意的一种巧妙的表达方式.推崇“以心传心”的日本人能很好地把握到这种微妙的含义,他们会通过“察言观色”来理解沉默.

五、结语

因此,对于日本式沉默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同意或不同意,因为日本人的沉默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也蕴涵着丰富意义,这些都决定了在解读日本式沉默时不能简单地把它定位于某一类含义,还需要发挥“察言观色”的能力,需要结合其他的非语言符号来对日本式沉默进行综合性解读.当然前提必须是了解日本式沉默的文化内涵,解读非语言符号总是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因此,要想正确地解读某种非语言符号就必须去深入研究其文化背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进行并非是读几篇社交礼仪指导就能达成的,了解其文化背景才是关键.

日本式沉默含义丰富,单一定型的理解必然会带来误解.如果把沉默理解为相悖的意义则会导致在跨文化传播中严重的误会.同样的,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沉默就无法把握他们言语中传达的信息,就无法达到基本的传播交流.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其沉默文化,这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①韩强.理解: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主题[J].新疆新闻界,1995(6):10-11.

②舒敏,王秋华.崇尚“沉默”的日语语言文化[J].科教文汇,2006(3):186-187.

③管鑫.“沉默”的跨文化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比较[D].杭州:浙江大学,2012.

④邵成.日本人暧昧表达初探[J].科教文汇.2009(11):260

-261.

【参考文献】

[1]唐向红.从「沈黙は金」日本文化[J].日语知识,

2011(9):40-42.

[2]章明.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及其深层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88-189.

[3]王岩.论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社科纵横,2005(10):

238-239.

[4]高岚.日本人は「沈黙は金」を重んじるのは何故か

——日本の言霊から見た日本人の行動意識[J].科技信息,

2013(06):191.

[5]杨敏.试论日本人拒绝方式的委婉性[A].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集[C],1997:413-417.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