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洋务运动中西方文化传播的经济因素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20 浏览:14333

摘 要: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的源头.洋务运动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西学东渐”、“中西合璧”等等大批外来因素使中国封建社会遗传的传统认知以及固有文化模式发生了质的变迁,西方文化迅速传入中国,在此过程中,经济发展的促使力成为西方文化传播的首要动力.

关 键 词 :洋务运动 文化传播 经济发展

一、洋务运动促使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战争结束后,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外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原来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已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外国资本的影响和刺激下进行了技术改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清政府为“自强”、“求富”,在政策上对工商业发展逐渐由抑禁转为认可和鼓励,对于外国先进技术亦主张积极引进.洋务运动期间及以后,西方科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实用技术也伴随着外资的侵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源源而来,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例如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炸炮等.

二、西方文化在洋务运动期间的传播发展

战争后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奕曾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于是,洋务派对政治上层建筑以及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首先,是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设立的第一个外交机构,为了联络和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清政府培养了一大批翻译人员,于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主要学习外文,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堂.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洋务运动中经济对文化传播的推动因素

战争开始,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实施了近200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徽,民不聊生.而此时中国所面对的西方同明清之际所面对的西方已经大为不同了,西方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令晚清的中国望尘莫及.正所谓此消彼长,不进则退,中国已经没有信心和力量向西方说“不”了.同样,中国以农耕为主的文化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也由“高势文化”退步成为“低势文化”.洋务运动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则是以“西学东渐”为主流,小农手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儒家传统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虽然统治阶级在上层依然树立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但在经济发展层面,西方文化已经完全融入其中,并且被利用、发展.


四、结语

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有绝对压过中国文化的势头和规模,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挟裹着工业革命的成果而进行的世界性扩张.“西学东渐”在本质上也是西方生产力东渐的结果.其实当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时,文化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自始至终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达,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在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动, 相反,经济落后,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文化交流中就会处于被动.数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