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渐”到“西送”:老子文化的***传播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29 浏览:13723

摘 要: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迄今已经历了两个时期:“西渐”和“西送”.在第一时期的前两个阶段主要由西方人承担传主角色,带有不同程度的西方宗教、文化中心色彩,在第三个阶段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增强,老子文化逐渐进入了“西送”时期.参照孔子文化西传中出现的问题,借鉴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理论,再加上老子文化自身的优势和对传播思想的阐释,建构与时俱进的系统化老子文化“西送”模式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方法论上的参考.

关 键 词 :西渐;西送;老子文化;文化产业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47-03

一、引 言

老子文化在传统的意义上一般是指由《老子》或《道德经》派生出来的道教文化和道家哲学思想等,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逐渐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既包含传统的定义与指称,还包含愈演愈烈的由老子的出生地、讲经处、出关经历等衍生出来的旅游文化、养生文化等.老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西渐”时期和“西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但也都有其自身回避不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老子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海外传播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剖析出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建构未来老子文化国际交流中的合理传播模式.

二、老子文化的“西渐”时期

“渐”一字的动词与副词意义都赋予了“西渐”中中国人的非主动性(非中国人赋予的主动性)与中国文化自身的主动性和延展性.因此“西渐”的施动者一般不是中国人,而是海外人士或者在华传教士,或者是“中学”本身.“中学西渐”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次”[1],而老子文化也在这三次中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并彰显出自身的特色.

(一)老子文化传播的萌芽期

中学西渐的第一次始自于16世纪末止于19世纪初.1592年范立本编的西班牙文版本的言论集《明心宝鉴》得到刊印,“标志着中学西渐的真正开始”[1].随后几年内利玛窦和金尼格先后译出了拉丁文版本《四书》和《五经》推动了“西渐”的进程.但是老子文化在该阶段却是萌芽期:其一、与儒家文化相比老子文化只能算承担了边缘与陪衬的角色.欧洲启蒙主义思潮的涌动促使传教士来东方寻求在政治、宗教中的启蒙理性,企图证明基督教思想的合法性.由此,“孔子逐渐获得了名声与美誉.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声和思想来推进他们各自的主张.[2]”相应的,老子只是隐学因为首部完整的《老子》西文译本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且为无名氏所译.其二,该时期的老子文化形象主要是负面的,比如利玛窦说老子从来未建立什么教派,道教的书籍根本就是“胡言乱语”[3],至于随后衍生出的占卜、咒语、长生术、炼丹术等行为与仪式也是与这些胡言乱语连在一起的.

(二)老子文化传播的发展期

西方19世纪末出现的帝国主义思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促成了第二次“中学西渐”的.该时期的前一个阶段侵略者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言说者.但是一战的创伤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了东方哲人的智慧.大量中国古典著作经过顾赛芬、翟理斯、葛兰言、卫礼贤、罗素等人的译介与传播进入欧美诸国,法国、英国、德国等相继成立了汉学研究机构,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通的时尚”[1].

尽管有梁启超等人对中国文化的宣传,该时期的传播者主体仍是西方人,而且西渐理念的要核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这一阶段《老子》的译本越来越多,出现了20本左右的英文版译本.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老子》存在着思想的偏见,比如英国译者Balfour、Parder等.更为突出的是,许多译者比如Straus、Giles等把道家思想等同于西方的接受神学、神秘主义、超验主义、逻各斯等.这些看似异质文化信息的干扰,实质上已勾勒出了他们“西方文化中心”偏执思维.

(三)老子文化传播的繁荣期

随着二战的结束,欧美中国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港台学者(如牟宗三、唐君毅)对新儒学思想的推崇,“西渐”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两次世界战争的危害再加上环境问题的凸显,使得西方国家人们对科学作为社会发展核心力量的理念产生了质疑,他们开始向外寻找哲学支撑.正如成中英所述,“西方人在发现自己的哲学发生了内在的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往往都是中国哲学给它一个适当的调和”[4].而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思想恰好都不同程度上做了调和剂.

这个阶段的主要传播者涵盖了更多的汉学研究者,而且英美两国逐渐成为西渐的重镇,主要特征呈现为对现代化理念的批判与反思.该阶段的老子文化也显现出了以下一些特征:其一,“更加突出归原文本的客观性”[5].译介者开始在更多的注本中探索《老子》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原意,并在译介过程中自家加入中国文化整体信息的介绍.其二,“《老子》核心思想的探讨也更加广泛与深入”[5],比如对“道”、“德”、“无为”等的解读.其三,“《老子》的译介突出了一种转变,即从早期的比附基督教观点到试图发现老子作为新的宗教源泉的意义”[5].其四,“译介同西方世界当代热点问题的探讨也紧密结合在一起”[5].比如对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体意识、生态哲学的争论等,而且同国内老子帛书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同步.

在“西渐”阶段,老子文化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三次,但传播主体都是西方人,虽然某个短暂阶段有中国人的加入,但数量的确有限,且缺乏有组织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可见由政府或者是民间组织推动的“中学西渐”有必要登上历史舞台,而老子文化也需要这样形式的“西渐”,我们称之为“西送”.

三、“中学西送”中的老子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葛荣晋认为,“21世纪随着西方文化弊病的充分暴露和东方文化的崛起,东方各国重新返回世界舞台等既要提倡‘西学东渐’,主张‘拿来主义’,更要提倡‘东学西渐’,张扬‘送去主义’”[6].另外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也主张“东学西渐与‘东化’”[7].其实他们的主张是一致的,都提倡向外“送”.所谓“送”即为翻译、传播与输出.“西送”即为中国传统观念形态文化的西传与译介.在近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西送”政策,比如“文化产业化”、“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软实力”等.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由“渐”到“送”的转变,同时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意识的提高. 基于政府的规划,孔子学院承担了国家“中学西送”代言者的角色.但是从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视角看孔子学院已经暴露出了自身的缺陷.其一,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中方政府作为财政的支持者,但是以每五天一所速度发展起来的孔子学院,既面临着资金、师资的危机,又会给西方人带来“中国威胁”的印象.其二,从传播内容上,学院传播的内容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其三,从传播渠道上,孔子学院虽然成立了广播孔子学院、网络孔子学院,但是实体学院仍为主导,它们需要的雄厚资金支撑可能会“成为泥足巨人,它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可能使其无法有效拓展其培训工作”[8].其四,孔子学院的受传者既包括华人华侨子弟,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地区居民,也包括基督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民众.相对于前者文化中的接近性元素,后者生活的传播语境差异与文化差异会使中国文化的输出大打折扣乃至歪曲.其五,从传播效果上看,孔子学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也存在着师资缺乏、教材过于分散、对于海外申办孔子学院在资金设备等方面无精确的量化要求、合作办学的资金来源监管有难度等问题.


相对于孔子学院的“西送”实践,老子文化的“西送”现状也并不乐观:1.虽然海外对《老子》的研究风起云涌但传播主体主要是海外人士,国内的翻译只有英文版,且“只有7家出版社”出版了《老子》的英文译本[9].至于国内的网站宣传也只有七家且均为汉语版.2.未形成系统、规模的研究传播团队:国内“出版界对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编辑出版,还没有形成气候和规模效应,尚处于‘散兵游勇’状态”[10].更重要的是,对于老子文化的研究虽有所突破和创新,仍“缺乏有深度、有力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9].3.传统媒介仍居主导地位,网络与电视媒体的参与仍然不多.截止目前国内只有两家老子学院网站,20多个老子文化论坛、道教(家)文化之类的网站.但是主动构建“西送”模式(比如译介)的极少.4.国内鲜见海外传播效果的研究.

尽管如此,国内外的老子文化研究“日趋集中化”[9],而且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老子文化依靠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西送”政策的推动,老子文化势必成为与孔子文化并驾齐驱的文化“西送”领路者.

四、未来的老子文化

鉴于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政策,老子文化在人们自信与自强意识的推动下愈来愈具规模.作为“老子文化之乡”的河南省鹿邑县从2009年就开始着手筹建老子学院,它融医药、养生、武术、宗教、绘画等于一体,目的不是办学校,而是要当成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来打造.目前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虽然“西送”模式下老子文化规模建构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我们必须要突出老子思想“西送”优势,同时抑制其负面因素.

(一)老子文化的“西送”优势

老子文化的“西送”优势是在和孔子文化并置时而凸显出来的.儒家文化是主张入世的,更多地展现出了人的社会性一面,人要在家庭和社会两个领域游走,要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进行规约,但是这并不是法令.相应的,道家文化是出世的,它不去言说、不去规约,只需要你自然,无欲,无知,无为,它不规约,可是万事皆为,由此人的个人性本质上会更凸显.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官僚阶层将两者融合到了一起,用儒家思想协调集体事务,比如为官从政等,用道家思想协调个人事务,比如隐居、修道等.虽然历史上汉唐时期有一些道家思想主导统治思维的时期,但总体来讲道家思想是处于劣势的、是进入不了主流视界的.既然当前中国要用文化产业带动经济的新一轮发展,那儒家文化则首当其冲.但是儒家文化的入世和所谓的英美等国主导的“全球化”是有冲突的,前者主张经世致用,而后者在这方面更“不甘示弱”,因为美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度.因此我们在英美诸国建立孔子学院比在其他国家都难,如果容易,那背后必定有更大的妥协.但是老子学院如果建立则不然,因为老子的很多思想不会主动触及美国政治经济的软肋,并且还可以算作“救世良药”,它是个人指向的,即指涉个人层面即它能指导人如何实现自身生理心理的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良好的关系,又能超越个人与特定社会阶段层面,形塑成一种自然主义哲学观.因此老子文化的“西送”内容相对于孔子学院更具多层意义,我们需要在社会这个中观视野中塑造个人主义在微观个人与宏观历史宇宙运行之间的张力模式,更多地强调无为、自然与和谐等等.

(二)老子文化本身的负面因素

老子文化本身也有其不可消除的疴疾,这主要体现在原典中老子的“小国寡民”与“清静无为”主张.对于前者,很多人将其视为无政府主义,认为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引导人们向前看,反而主张开倒车,幻想回到落后的原始氏族社会去.“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舟车、武器、文字即使有它们独具的价值,但却仍然可能造成贫穷、黑暗、邪念滋生、盗贼蜂起的恶果.当然,这种“小国寡民”的状态是老子对当时混乱的社会政治反思的结果.可是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可能保持静止不变.在人类社会已发展到当代水平时,再让它回到原始的状态,这是很荒谬的.对于第二个主张,虽然是基于现实社会不合理现象而提出的方案,但要求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无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敢与之争”,要求个人“随遇而安、知止知足”,“柔弱不争”,“重生养生”对充满积极心态的集体与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未来的方向

在“西送”阶段,老子文化产业将会占很大比例,这符合我国国情.虽然老子文化产业可为老子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创造机遇,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但是老子文化过度的产业化“西渐”、“西送”都是难以被人接受.而且老子本身对良好的传播也有其内在的要求.首先,老子创造了“道”、“无”、“有”等传播符号,并提出“道”是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因.同时在传播中传受双方必须遵循自然这一基本原则,反对“五色”、“五音”、“无味”.另外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应该多观察、少说话,传者要真诚交流”[11]. 依照老子的传播思想,参考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我们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老子文化“西送”的模式.

1.在传播主体方面,我们要建构更多的“西送”主体,既要涵盖政府,也要涵盖企业,更要容许民间组织机构以自然的姿态参与.“但是参考孔子文化‘西送’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弱化政府参与的同时,缓和企业直接获取经济活力而显露的锋芒,加强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度,这才体现我们公众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从而符合老子之道.

2.在传播内容上,老子文化产业切不可被简单理解为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它是和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合为一体的,它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而存在的.另外单纯产业化造势,也是不符合老子的自然之道这一传播准则.因此老子文化西送内容是多元的,既包括道家思想,道教思想,也包括有时代自然催发出来的新鲜因素比如旅游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3.在传播媒介上,要加强电视、网络与传统纸媒的联合,共襄老子文化“西送”盛举.2012年11月“海外华语电视媒体中华文化走出去”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邀请了49家海外华语电视媒体负责人和28家直属单位代表共94人出席,共同探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大计.这正证明了政府为此作出的努力,但是若以民间组织机构来推动更会促人奋进.

4.在受众方面,老子文化若要被送出去必须适应各国文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削足适履,在保持老子文化主题特色的前提下,延伸更长的怎么写作链条,在市场上被人们接受,并逐渐融入主题特色,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们对老子文化产生兴趣,沟通、理解,从而达到相互的尊重,这样长期下去形成积累,对中国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真实,这样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才是真正的提升.

5.传播效果是上述四因素的综合后效反应.纵使前四个要素做得再好,如果不适时按效果现状调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则功不成也.因此我们国内要有更多的贯通中西文化障碍的专家学者,对基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产生的传播效果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提出更多地老子文化“西送”延伸策略.

总之,老子文化的“西送”是五位一体的,在传播主体方面要保证多主体参与,在传播媒介上要加上新旧媒体的多元互动,在传播内容上要实现多元融合,在传播受众方面要注意满足更多受众的多层次需求,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上要多招揽人才进行系统专业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老子文化的多彩魅力,从而促进老子文化更好、更快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