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电影”的传播价值与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49 浏览:119094

【摘 要】元电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作为一类具有共有特征的电影集合,它在与电影观众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方面都存有与其他样式电影不同的传播价值与意义,这种价值与意义既体现于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上,又体现在电影中文化反思方面.

【关 键 词 】元电影 传播 文化 价值与意义

元电影是指关于电影的电影,它不是某一种类型的影片,而是包括所有以电影为内容、在电影中关涉电影的电影,并且在文本中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或者反射电影本身的电影都在元电影之列.元电影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指具有元电影标志的元电影作品,另一方面则是指根植于一切电影中的文本联系.①

一切样式的电影都有其传播价值和意义的相似性,它们都利用经过艺术加工过的视听语言来传播影像讯息;都提供审美愉悦;同时又都是通过一种非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的作用.然而,对于元电影传播价值和意义的研究,关键是要探讨元电影关于传播结果的特殊性,即元电影在传播价值与意义上不同于一般样式电影的地方.

一、冲破“框架”与观众展开互动对话

传统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包括电影,是通过结构“框架”建构的.一个框架可以是“一个建构,构造,建筑,固定的秩序,计划,系统,潜在的支持,或任何事情的主要基础.”②一般的电影也是在这个“框架之内”,电影通常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把故事的情节、内容交代清楚,让电影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切都由电影的创作者掌握.然而元电影却打破了这种电影的框架.

首先,在元电影作品中,电影的作者经常会“现身”.有时他们会偶然出现,有时他们会作为叙述者、作者或电影人物,贯穿于整个故事.元电影中的电影作者还会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等发表评论,表现了作者在影响创造过程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身指涉.③此外,他们还会向观众详细说明电影创作的一些操作问题以及电影中影片内容的背景知识.

其次,元电影经常通过提供几个可供选择的结尾来结束故事,以此打破电影框架.传统的电影是一个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当一部电影有几个结尾的时候,它的整体性就被打破了.这种整体性“破”的目的也是为了留给观众足够的遐想空间,并诱导他们依照自身的理解与判断来选择一个能够接受的结局,这不仅体现了元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对话,也体现了电影作者以一个谦逊的姿态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

可以说,无论是创作者“现身”还是多个结局的设置,元电影完全搅乱和颠覆了作者、叙述者乃至小说人物的明确身份定位.元电影对“框架”的打破是为了能与观众一起展开对话,让观众主动参与到影片构思,并保留观众进行批判的自由,这样才有可能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银幕上的影响的真正含义.

二、用“观看电影”的寓言满足观众的“窥视欲”

一般故事片的叙事及视觉语言都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便是隐藏摄像机的存在.换言之,故事片叙事的最基本的特征,便是抹去叙事行为的痕迹.首先,电影演员绝不会与摄影机发生任何直接的交流,他们必须伪装成摄影机并不在场;其次,影片的拍摄行为、设置位置会伪装成剧中人物的视线、对视,或者“目光纵横交错的段落”.④正是这一基本原则,使得“元电影”中“偷窥式”的欣赏机制成为了可能.

由希区柯克导演的《后窗》就是一部典型的具备“偷窥式”欣赏机制的元电影.影片中,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

当杰弗瑞拉开公寓后窗的窗帘,也就开始了电影的上映.坐在轮椅上的杰弗瑞变成一名电影观众,通过一个个的画格,杰弗瑞捕捉着邻居们的表演.每一扇窗户仿佛都在上演着一场无声电影,不仅有演员,有故事,甚至有镜头的变换,从远景镜头(肉眼观察)到特写镜头(望远镜观察),这些都是都被看成电影观众“窥视”的一种隐喻.⑤

其实,人们的“窥视欲”是与生俱来的,它同人类的其他一样不可抑制.只不过由于正确的社会舆论与价值导向,才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有效的制止人们不断膨胀的“窥视欲”.就像《后窗》里的窥视者杰弗瑞意识到自己被发现时,总是下意识地往后退,这既是对他者的畏惧,又是害怕自己被暴露在舆论批判之下.

然而与现实以及电影中的情景所不同的是,银幕前的“窥视者”不必担心被人发现他们与被窥视者的关系.电影观众的窥视是解除了他者凝视压力的窥视,一种承诺了安全的窥视,甚至成为了反窥视的“英雄”.⑥在元电影叙事规则中,演员看镜头也是不被常规允许,因为看镜头将影院空间与叙境空间联系起来,或使观众被迫地卷入叙境,或让演员从叙境中脱离出来从而阻断了窥视的顺畅进行,不看镜头作为基本法则是演员检测设不知观众的在场,使之安于旁观者的安全位置,而避免观众目光与演员日光直接相碰造成的紧张.

影片中窥视工具——望远镜——不仅阻断了杰弗瑞会被窥视者发现的可能,也满足了此时此刻坐在影院中的观众对影片中被窥视者的好奇心.随着杰弗瑞的需要不断调整镜头远近,镜头越来越近地进入邻居生活,杰弗瑞从旁观的位置深深卷入到他所观看的现实,与此同时,随着银幕上望远镜中景别的同步变化,观众的“窥视欲”好奇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元电影对观众“窥视欲”的满足当然不是病态的,它是观众与电影世界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化.窥视的目的常在于揭开事物的隐秘面,“元电影”的“偷窥式”欣赏机制正是这个不断揭开谜底的过程,并满足观众不断追究下去的好奇心或茫然不知所措地等待结果的心情.

三、“翻拍”和“戏仿”背后的文化自省

电影中的翻拍概率远远大于其它艺术门类,翻拍是电影特殊的互文手法,物质材料、技术手段与镜头语言等电影风向的变化给翻拍以合理性,翻拍电影常常寻找那些更有普世感或经时间证明的经典之作,之所以翻拍,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技术更新快,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电影商业法则的驱使. 其实经过翻拍的电影也是属于“元电影”的行列.“每一部电影的诞生不可避免地铭刻着以往电影的印记,可以说世界电影史的内部潜行着一部元电影史,潜行着一部与自身传统持续对话的历史.”


“翻拍”是反思文化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在对原作进行翻拍的过程中,电影创作者们通常会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也就是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来审视原作,认真科学地分析,严格审慎地过滤,使原作优秀文化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翻拍后的新作也会对原作中旧的观念与意识加以批判,并在新作中改进革新.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元电影并不是将一部完整的电影翻拍,而是直接引用电影的片断,如引用或重现多部经典电影场景的《天堂电影院》、《戏梦巴黎》、《一百零一夜》等等.这类电影通常是出于对某位导演、某一作品的文化内涵或某一重要电影时代的致敬之意.

元电影的另一形式是戏仿.“戏仿”这个词源自后现代主义流派中的解构主义.戏仿以互文性为基础,通过仿文对源文的戏谑性仿拟,而达成对特定文本,以及文本所具有的、传达的旧有价值、旧有观念进行反讽或消解.⑦当某一类影片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并形成完整套路时,戏仿之作就会纷纷出炉.创作者可以用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心态模仿原作,用夸张的手法告诉别人他们在“照葫芦画瓢”,他们既保留了原有的作品的形式和风格, 又用截然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去代替原作品, 同时还尽可能细密地在风格、措辞、韵律、节奏和词汇上对原作中的视听进行削弱,如在电影叙述中的引用时篡改或夸张古典神话或文学经典, 或者加入一些流行文化材料, 如广告词等;人物多种类型并支离破碎或前后不一;没有通盘的组织结构和文体而言, 而采取剪切、拼贴、堆砌、影像游戏等形式, 显示不出审美原则等.

饱受争议的电影《大话西游》就是一个对经典文本《西游记》戏仿的典型.但《大话西游》的整个故事已经面目全非,西天取经只成了一个淡淡的背景,充斥其中的是身世迷雾、爱情纠葛、时空转换.《大话西游》还是个“七拼八凑”凑起来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戏曲、广告被大量拼贴进入电影文本,在人物的旁白中,既有英语、日语,又有国语,还有粤语,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拼贴;将西方语言融入到作品中,被大家所熟悉的例如“I服了U”的赞叹以及唐僧在牢房里唱的“Only You”,更是将中西方语言的拼贴发挥到极致.整个影片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颠覆了我们心目中的“西游”故事.它是导演对无奈的现实发出的一种黑色幽默的笑.然而就是在这笑声中,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文化在影片里轰然倒塌.

结语

综上所述,元电影是将电影自身作为对象,它标示了一个内指性的、本体意识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射的电影世界,包含着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和构成规则的自我审视.元电影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冲破了电影自身的“框架”并与观众展开互动对话;用“观看电影”的寓言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吸引观众深深入戏;用“翻拍”和“戏仿”的叙事策略对文化自省和反思.

元电影改变了一般电影传播的单向性,改变了相对单纯的文本以及单纯的文本对现实世界的影射,或者说,元电影把这三个方面综合了起来,它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并且以一种更为自信的姿态在引用、借鉴、指涉、反射的叙事策略中展开现代语境下电影文体与观众以及现实世界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