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15 浏览:21518

“把关人”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他的《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他们只允许符合其价值标准或群体规范的信息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把关人”概念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把关人”根据其所属的意识形态、文化接近性以及新闻业务标准、新闻市场标准甚至“把关人”个人的主观判断等,对信息是否可以进入传播渠道或继续在渠道内流动做出取舍,并最终把信息传达给受众.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仍然起着传统的“把关”作用,但是这种把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同于传统媒介中的信息把关,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时下已进入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参与到内容生产过程中来.受众一方面通过反馈手段,对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自己的解读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个人网站等手段,在网络上自己生产信息内容,每一个用户都是信息源头,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一种异步传播,信息先经“把关人”的把关、筛选后才进入信息传播渠道,与受众见面;自媒体时代使得网络中的许多信息往往是先发布然后被网络编辑“把关”.而网络传播的迅速性和广泛性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信息一经在网上发布,网络编辑还没来得及采取相应的措施,便有可能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了.网络传播让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作用被弱化.

不仅如此,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媒体提供的信息,在媒体提供的有限信息内进行选择,而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各种搜索手段,使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在网络传播“把关人”失去先“把关”特权的情况下,信息一旦双向自由地流动,受众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就可以抛开“把关人”,这也造成传统传播意义上“把关人”把关作用的弱化.

据调查统计,像人民网这样权威的新闻网站,编辑人员也不到50 个,而商业新闻网站如大楚网的网站编辑人员则更少.网络提供的信息是无限量的,但网络编辑是极其有限的.当有限的编辑人员面对无限量的信息时,信息把关也就变得十分困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媒体也逐渐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由原来单一、僵化的意识形态工具,转变为经营性组织.媒体为了获得生存和更好的发展,不得不提供受众市场乐意接受的信息产品,以抓住受众眼球,扩大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媒体的经济诉求使其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失去了职业敏感,这也是造成把关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代中国,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还处于创建时期,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和规范.我们的网站大都处于初创时期,还没有形成类似于传统媒介组织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把关人”的职能缺乏相应的法规法规支持,一些失误也较少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媒介组织的追究,这也造成了“把关人”责任意识淡薄,进而造成把关作用的削弱.

网络时代,对于“把关人”的依赖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应是“信息筛选人”.麦克卢汉说,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互联网上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海量增长,最高速率的搜索引擎也不能覆盖所有网页.目前互联网上每秒截获的信息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几百倍.《时代周刊》曾评论说“互联网与其说把新用户带入了信息世界,不如说是把他们领进了茫茫无际的大海.”过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尼葛洛庞帝认为,“关于信息的信息”更加诱人.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开始渴望有人专门负责挑选、编辑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并将其置于自己最容易接触的地方.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应发挥“滤波”的功效,是“引路人”.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互动性,使得“把关人”不能够像传统媒体“把关人”那样控制受众最终接收到的信息,但其应通过净化、优化等措施控制信息传播的总量和效度,以引导在网络中眼花缭乱的受众去看其希望受众看到的信息.因为网络媒体虽然在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但网络媒体的传播同样具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属性,同样具有反映舆论和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同样担负着向社会和公众负责的社会责任,同样受到社会制度的控制和制约.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还应是“网络舆论领航员”.很多时候,网络舆论里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成分.网民的狂热,无论出于民族主义或出于阶层分歧,都会引起情绪的失控,并进而导致舆论走向非理性.这时,“把关人”作为对网络讨论主题以及讨论进程洞察最为深入的人,不能被舆论中狂热和非理性的部分所左右,应利用其统观全局的视野和不偏不倚的中立身份,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很多情况下,网友的评论已经形成了舆论,只不过缺少观点的汇集、理由的集中和结论的陈述,这时,“把关人”的工作就是给出权威性的发言,总结和反映舆论.在成功引导现有舆论的同时,进行合理的议程设置,这对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有长远的影响.从宏观上来说,同一时期,人们可能会同时对很多个不同的话题进行讨论.这些讨论一开始都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意义重大的话题,可能会因为人们视野的局限等原因被忽视,这时,“把关人”需要将这些重要但还未被人意识到的话题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发动更多人参与讨论.

要加强“把关人”的“把关”作用还应从提高“把关人”的自身素质入手.我国的文化传播事业是党领导下的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直接反映和代表社会舆论.媒体的公信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把关人”必须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其“把关”职能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意识.“把关人”必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并据此开展自己的“把关”活动.网络传播的种种特性要求我们加强“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还必须加强“把关人”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即提高“把关人”的素质.要提高“把关人”的素质,一方面要提高“把关人”的专业标准,包括政治政策理论素养、思辨能力和相关采编业务能力等;另一方面,还要培养“把关人”一丝不苟的良好作风,增强“把关人”的责任意识.

加强“把关人”的“把关”作用还必须加快完善网络传播管理立法,为网络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加快完善网络传播立法有利于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使得网络传播有法可依,规范政府网络传播管理行为,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管理和引导.加快和完善网络传播立法还可以规范各网站的经营行为,减少虚检测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