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译介模式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17 浏览:11032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语译介,作为中国文学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筑积极开放的当代中国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中国现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时代背景,运用目录学和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其译介模式作分类研究.

一、中国现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背景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虽然看似有来有往,实际却一直处于“西斜”状态.以中美文学交流为例,大量的美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国,美国作家作品的各种版本充斥着中国市场,与此相比,在美国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几个中国作家的名字,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仅限于各高校东亚语言文学系的师生.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把这种现象称作是中西文学交流的“信息单行道”格局.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文学世界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经济大国沙文主义.近代以来,中国各个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在中西实力对比中我们处于劣势.文化和政治、经济一样,多从经济强势地区输出到弱势地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整个20世纪就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其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稳定发展.中国文学虽源远流长,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却处于一个新旧文学的转变时期,一时之间从西方引进大量文体、句型以及技巧、理论等“洋货”.除过期间的文学停滞时期,从五四时期到80年代后的新时期文学,中国文学长时间停留在原创不足、模仿有余的学习阶段.加之,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使中国文学常常步入政治意识形态的牢笼,在“十七年”时期尤为突出.这种现象使西方误认为中国文学只是政府的宣传品、附属品,缺乏艺术价值.其三是翻译问题.我国译介出去的作品数量极为有限,译本的翻译质量也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采用模式,由中国本土译者翻译,主要通过《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这两个渠道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译文质量参差不齐,致使中国文学“养在深闺无人识”,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自产自销,孤芳自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细究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就文学发展时期而言,古典文学译介相对重于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如《论语》《庄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在海外的传播和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当代文学的译介相对于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数量则十分有限.美籍华裔学者、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李欧梵曾说:“由于中国近四五十年历史的影响,中国的学者对于当代特别重视.这与美国正相反.我做学生时根本没有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这回事,大家都学古典文学”.第二,就文学体裁来看,诗歌的译介数量和影响相对大于小说.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我国古典诗歌也漂洋过海,来到了大洋彼岸,在美国文学界一度形成“中国诗歌热”,为美国的新诗运动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成为美国“意象派诗歌”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此期间,中国古典诗歌被大量介绍到西方.如庞德的《华夏集》、亚瑟,韦利的《汉诗一百七十首》等.第三,就小说而言,中国古典小说的译介颇受重视,每部四大名著均有多个译本.而现当代小说的译介与传播相对于国内的创作状况,数量相对较小.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相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和古典小说极不均衡,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弱项.

同世界绝大多数民族的文学一样,中国文学的起源也是诗歌.诗歌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曾经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的诗歌和闲逸的戏剧严重萎缩,而小说则逐渐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且占据文学主流的地位.乔纳森曾不无感慨地指出,“从前,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是现代才兴起的,时间太短还不足以载入真正的文学史册,它不过是一种通俗的形式,对于抒情诗和史诗所达到的那种高尚境界尚不敢问津.然而,在20世纪,从作者所写到读者所理解两方面来说,小说都使诗歌黯然失色,而且到了60年代叙述已经在文学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家还在学习诗歌――通常因为诗歌是必修课,但小说和短篇故事已经成为文学课的核心”.他接着说道,“文学和文化理论越来越认为记叙在文化中占有中心地位.这个理论认为,不论是把我们的生活看作是通向某个地方的一系列连续发生的事件,还是对我们自己讲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故事都是我们理解事物的主要方式”.这一说法更言明了“叙事”的后现代含义,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讲述故事的方式,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表现自我的方式.小说在当代文学的主流地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特点,也是世界文学的普遍发展趋势.相对于中国当今小说创作的繁荣景象,其译介传播明显滞后.

二、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史及现状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海外传播状况不仅涉及国内小说界的创作状况,而且与国内政治大气候的变化、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息息相关.笔者把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历史分为民国时期、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并参照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的数据库资料,以改革开放时期为重点,梳理了每一时期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语译介传播状况.

(一)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国现当代小说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作品的数量还不是很多,译介的规模也非常小,先后有沈从文、老舍、鲁迅、巴金、茅盾、冰心等作家的小说被译介出版.其中,对沈从文的译介相对较早且较多.《翠翠》(英译小说)即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由埃米莉哈恩和辛沫雷(译音)合译,连载于1936年《天下月刊》第二卷1-4期.沈从文的英译短篇小说《萧萧》和《王老太太的鸡》,刊于1938年、1940年的《天下月刊》.由西南联大袁家骅和罗伯特佩恩(Robert Payne)合译、编选的《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于1946年由伦敦诺埃尔卡林顿跨大西洋艺术有限公司出版,收录了沈从文的小说《灯》《黑夜》,老舍的《“火”车》;《中国大地:沈从文的小说》(英译小说集)由西南联大学生金陧和外教白之(Birch)合译,于1947年由伦敦乔治艾伦和安韦因有限公司出版.此集共收沈从文短篇小说14篇.《小笛》即小说《萧萧》,李如绵译,刊载于美国《生活与文学》1949年第67卷第137期.此外,巴金的4篇小说由上海中英出版社出版了双语本.

194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代中国小说集》(contemporaryChinese Stories),译者是中国古代和现代小说研究奠基人、美籍华裔学者王际真.该集子收录了老舍的5个短篇小说.同年该社还出版了王际真翻译的鲁迅小说集《阿Q正传:鲁迅小说选》,该书是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唯一的小说英译本.1947年哥大还出版了由王际真翻译编选的《抗战时期的中国小说》.1945年,伊文金(Even king)翻译了老舍的《骆驼祥子》(Rickshaw Boy).1948年,他又翻译了《离婚》(Divorce).这两部小说均由纽约的ReynM and Hitehcock出版社出版,且前者在1946年由纽约的Sun DiM和伦敦的Michael Joseph出版社再版.

由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编选的《真正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集》(Living China:Modem Chinese ShoaStories),由纽约雷纳尔和希契科克公司1936年出版,其中收录了由姚莘农翻译的鲁迅的6篇小说《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风筝》《离婚》;由萧乾翻译的14位作家的17篇短篇小说,即郭沫若的《十字架》、茅盾的《》《泥泞》、巴金的《狗》、郁达夫的《紫藤与莺萝》、丁玲的《冰》《消息》、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沈从文的《柏子》、林语堂的《狗肉将军》、张天翼的《移行》、沙汀的《法律外的航线》等.

(二)十七年时期

这一时期的小说译介和传播,主要依靠政府机构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文学》组织的译介出版,1943年,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批评应予遵守的“基本的批评标准”,并把它区分为“政治标准”和“文艺标准”,明确指出二者之间为“第一”和“第二”的重要性等级关系.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治的附庸.新中国建立之初,反映革命历史斗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小说占有显著的位置,而建国以后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大跃进”运动,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题材,也影响了文学译介的选材.据统计,受当时文艺政策和路线的影响,这一时期与政治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包括战争、农村、工业等题材)的译介占到了文学译介的76%.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英译本有《长征的故事》(1958)、《人民志愿军的故事》(1960)、《林海雪原》(1962)、《红日》(1964).柳青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创业史》(沙博理译)、赵树理的《登记》《李有才板话》、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马烽的《太阳刚刚出山》、梁斌的《红旗谱》、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等一系列农村题材的小说先后由外文社于1954至1964年翻译出版.工业题材的小说英译本有艾芜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1961)、胡万春的《特殊性格的人》(1963)、艾芜的短篇小说集《夜归》(1965)、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1962).1972年外文社译介并出版了《红灯记》和《沙家浜》两部样板戏小说.《中国文学》1952年刊载了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鲁迅小说《阿Q正传》.1953年出版了两辑,其中有由戴乃迭翻译的丁玲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学者,尤其是北美的一些中国研究者对时代的文学也表现出“令人惊奇的重视”,他们大多就此研究编辑出版文论和专著.美籍华裔学者蔡梅曦(Meishi Tsai)编辑出版了注释本文献目录《当代中国长篇和短篇小说(1949―1974)》.1980年印地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美籍华人学者许芥昱(Kai yuHsu)和王廷(Ting Wang)合编的英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对时代的小说创作做了全面的介绍.

(三)改革开放时期

(1)《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的译介情况

从1978年起,《中国文学》开始及时翻译并登载新时期的中短篇小说.1984年《中国文学》英文版由月刊改成了季刊,扩大了篇幅,以便刊登兴盛起来的中篇小说.从1981年起,《中国文学》还推出“熊猫”丛书,先后出版文学图书一百九十多种,发行区域多达150个国家和地区.“熊猫”丛书小说合辑有:《三十年代短篇小说选》《五十年代小说选》《女作家作品选》(五册)、《当代优秀短篇小说选》《小小说选》等.先后在《中国文学》刊载的小说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谌容《人到中年》、从维熙《大桥下的红玉兰》、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李国文《月食》、刘真《黑旗》、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王蒙《蝴蝶》、何士光《乡场上》、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茹志娟《草原上的小路》、宗璞《弦上的梦》、玛拉沁夫《活佛的故事》、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丁玲《杜晚香》、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节选)、姚雪垠《李自成》(节选)、李《黄河东流去》(节选)、刘绍棠《蒲柳人家》、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汪曾祺《受戒》及《大淖纪事》、邓友梅《寻访“画儿韩”》、邓刚《迷人的海》、冯骥才《神鞭》、张贤亮《绿化树》、古华《浮屠岭》、阿成《棋王》、张洁《祖母绿》、邓友梅《烟壶》、陆文夫《美食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古华《芙蓉镇》、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蒋子龙《赤橙红绿青蓝紫》、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醒龙《凤凰琴》、刘恒《伏羲伏羲》、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郭雪波《沙狐》、铁凝《哦,香雪》、刘庆邦《鞋》、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等等.其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沙狐》等一、二十篇小说还被美国出版的《国际短篇小说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