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策略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39 浏览:153304

【摘 要 】在国际摩擦事件中要以“我”为主,抢占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先机、以“释”为主.重点摩擦产生的分歧点、以“合”为主,实现舆论、心理、法律战的融合、以“谋”为主,科学搭建我军立体对外传播结构的国际传播对策.

【关 键 词 】中美舰船对峙 国际传播 对策

2009年3月4日至6月12日,中美舰船在中国海域就发生了6起“摩擦”事件,其中以3月8日在南海发生的美国监测船“无瑕”号与我国船只对峙事件最为典型.有评价认为该事件“系中美8年来最严重事件”.本文将以此事件为研究文本,深入探讨当摩擦事件发生后,我们应如何开展策略性的国际传播.

一、中美舰船南海对峙事件回顾及背景分析

中美和媒体对该事件的反应经过:

3月9日,五角大楼当天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声明坚持说,当时,“无瑕”号正在南中国执行测量任务,并“中国船只不断升级的挑衅行为达到顶峰”.美国海军于当日还公布了从“无瑕”号上拍摄的中美舰船对峙图片.

9日当天,中方未就此事有任何评论,中国媒体也无报道.

10日,中国外交部强硬反驳美方关于中国船只“挑衅”美国监测船的指控,发言人马朝旭针锋相对地宣布美方船只“违背了国际海洋公约和中国法律”.中新社在当日发表文章《海军高层:美方指责中国船只跟踪是恶人先告状》,文中提到,我海军副政委邬华扬在10日下午表示,这件事是“美方的炒作”.海军副参谋长张德顺亦向记者表示.“美方把事实弄颠倒了”,“美国人是‘恶人先告状”’.

10日,与此相关是,在同一天,菲律宾签署“领海基线法案”;由南海舰队船只改装的中国最大渔政执法船311号扬帆巡航西沙,进行主权宣示.

3月20日,美国首次公布了8日从“无瑕”号监测船拍摄的中美舰艇南海对峙事件的动态录像画面.

24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方有关南海舰船对峙的说法纯属颠倒黑白.

此后至4月7日中美舰船再次发生摩擦事件期间,双方舆论趋于缓和.

中国在南海先后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发生冲突,前者属于主权争端,后者则属于双方对专属经济区的理解不同,但两者都涉及到南海主权争议.南海主权之争在70年代后随着南海发现大量资源以及战略地位的凸显而逐渐尖锐起来,南海周边诸国纷纷对我南海群岛及附近海域提出主权要求:越、菲、马等国更加重视通过民事化和合法理化的手段声索南海主权.尤其是菲“领海基线法”正式生效后.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其次是东盟有关国家联手对华趋势有所发展,我国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加大,东盟一些国家企图以“集体力量”共同向我国施压;再次是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突出,我国处理南海问题时将面临更多的牵制因素.此次.中美舰船对峙事件的发生,折射出美国干预南海问题的明显意图.南海问题可能成为未来中美角力的新焦点.

二、对峙事件中两国舆论交锋的特征

当中美舰船南海对峙事件发生后,中美两国媒体在进行外宣的过程中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筹划,争取掌控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美国挑起南海主权争端,并利用媒体大肆渲染.从战略层面的设计上来看,美方的行动更凸显了其借助南海问题对中国进行遏制的企图.而对于东南亚国家来看,美方的介入将有助于其实现南海主权争端国际化的目的.“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所发表的文章《南沙群岛――美国领导权在南中国海面临挑战》就曾直接表露“南沙之争不仅是菲律宾的问题,还是美国以及在亚太依赖美国领导权的所有盟国的问题.”

而中国无论是在对峙事件上,还是在311渔政船出巡问题上,在外宣的战术上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做法.从战略层面来说更多表现为克制和冷静.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配合进行传播.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庄礼伟认为,“这次‘311’南巡,可以看出我国是在努力寻求‘坚持以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外交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苏浩也分析到,中国可以通过多种层次和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从派出渔政船、海监船到派出军舰,都在选择之列.这次,由农业部派出渔政船,则是其中最柔性的选择.


通过剖析中美两国在对峙事件舆论交锋的特点来认识两国在外宣上的筹划与设计:

美国在外宣上采取的是“先制反制”的策略.根据“美国海军”网站介绍,“无瑕”号是美国海军5艘海洋监测船之一,为五角大楼和其他美国政府部门的任务提供支持,间谍性质非常明显.此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记录的美国舰船在其专属经济区收集情报活动超过200起,绝大部分时间美方都保持低调行事.但在此次摩擦事件中.美方高调“出演”.采取先发制人的宣传策略,意在为其情报侦察、插手南海事务提供舆论“掩护”.

我国采取的外宣策略是“义正辞严,理性回应”.3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美海军监测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答记者问时语气强硬、态度鲜明:美方的说法严重违背事实,中方不能接受.我们要求美方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国内媒体大量采访军方、政界、法律界的权威对该事件进行解读,一方面对内告知真相,理清脉络,另一方面对外通过理性、权威的声音争取道义和法律的制高点.

外宣的时效上:美国采取的是“抢占先机”的做法.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人们首次接受的信息,往往对其后来关于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产生先入为主、不易改变的持久性作用.3月8日发生对峙事件,9日五角大楼发言人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提供了从“无瑕”号上拍摄的图片与录像资料,同时对我方的行动进行贬低和丑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

相对于美国的动作,我国则稍显“迟钝”,基本采取跟进发布的做法.在9日,在美国军方发言人作出发言,美国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之时,我方未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中国媒体也无报道.失去了第一时间“抗辩”的机会.在10日,中国外交部才发表强硬申明,但我国军方发言人的“声音”缺失.此后双方的舆论呈胶着状态,但总体而言,我国在外宣时效的把握上有所缺失.舆论的主导权容易受到他人牵制.

外宣的技巧上:美方主要采取了“符号占位”的方法.传播理念符号化的作用在于“能帮助受众简化他们对宣传理念的判断,将想要表达的无数的信息,用一个符号来全部表达,并联想到其背后的内涵.”心理学上也认为.媒体如果把一个人邪恶事物进行反复联系,不论所做的是肯定联系还是否定联系,都会强化民众对他的记忆.回顾一下美方在摩擦事件中的话语定位,他们将中方船只的行为定位为“尾随、跟踪”、“骚扰”、认为中方的行为是“挑衅”.《韩国时报》网站16日刊登了美国战略专家托马斯巴内特的文章,认为中国人是“不成熟”、“侵略性十足”的,称美国的军事监视是为了“促进国际和平”.这些极力美化自我、妖魔化对方的外宣手法第一时间的“杀伤力”较强.

相对于美方的外宣技巧.我国在对外宣传时更加注重舆论领袖的作用.军界的专家学者、官员,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媒体资深记者和评论员等纷纷利用境内外媒体进行“权威释疑”和对外公关.譬如.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接受中广网记者采访时,客观分析了美军在南海的活动对我国国家安全带来的现实威胁: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明确阐释了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搁置争议绝不是搁置主权”的观点;我国海洋法专家纷纷详细解读海上军事测量活动的相关法规,从法律的角度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邱震海发表文章表示“中国应争取南海主权的法律制高点”.权威的解释和宣传,对于树立温和的大国形象,占据道义和法理的制高点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对峙事件对改进我国际传播策略的启示

以“我”为主.抢占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先机.英国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曾提出过危机传播中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提供全部情况).简而言之就是媒体要以“我”为主,快速全面地向公众提供所有信息.在国际摩擦的对外宣传中,要借助各类传播渠道抢占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先机,避免陷入被动应战的局面.

以“释”为主,重点“摩擦”产生的分歧点.对于国际摩擦事件而言,其核心点在于冲突双方对于分歧的认识.把握住这个核心后,需要注重以“解释”和“引导”为主,“摩擦”产生的原因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针对对峙事件本身.需要解决的分歧点有:“无瑕”号的身份及行动的目的,中美两国对专属经济区的理解差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否对中美两国都产生法律约束力的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何认定军事测量活动等问题.如果从更加宏观的南海主权争端入手,我在外宣时还面临着四组矛盾:一是中国海洋战略发展与南海主权争议迟迟未能解决之间的矛盾;二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与有关国家不遵守之间的矛盾;三是“与邻为善、与邻为伴”方针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潜在担忧之间的矛盾;四是主权争议留待未来解决与各有关国家都在相继争夺资源、时不我待之间的矛盾.针对现实存在的“摩擦”.我在进行外宣时要借助智库以及舆论领袖的力量,整合传播系统,实现对分歧问题的集中引导,矛盾关节点,推动问题的解决.

以“合”为主,实现舆论、心理、法律手段的融合.国际摩擦事件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开展国际传播时单纯依靠舆论的力量难以形成相对优势.必须将舆论同心理、法律等手段结合起来,实现合力效应.在南海主权争端的问题上,我们在对东南亚进行宣传时,可以从这些国家注重历史的文化传统出发.强调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对美国,则应针对美国崇尚法律的特点,少谈历史,多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解读人手,在法理上强调南海主权在我.争取南海主权的法律制高点.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目标受众的研究,掌握核心受众的心理需求,精确投放观点;洞悉舆论领袖的目标诉求,优化二次传播.通过三种力量的结合,使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做到“知己知彼”.确保传播内容能真正“入耳、人心”.

以“谋”为主,改进对外传播策略,搭建立体的对外传播结构,实现整合传播的效应.应当允许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实现低级别到高级别、由民间到、由非专业到专业的多层次、多角度整体配合的传播格局.搭建立体的对外传播结构,其目的就在于针对不同性质的摩擦事件或军事突发事件.灵活借用各种平台,从而在“该什么时候发挥作用、作用发挥到哪一级、由何种方式来‘发声”’上做出策略性的部署,怎么写作整体外宣意图.在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中,民间力量“反CNN”网站的出现引起国际社会震动,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好民间的力量和新媒体的力量开展国际传播.

我国正处“和平崛起”的阶段,各类摩擦和突发事件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以更加灵活、更具策略性的方式展开,真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