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2000年第4期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080 浏览:78994

4月27日本刊召开了在京编委的年度例会,就刊物过去一年的编辑思路、文章甄选、论题设计、读者反应以及目前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焦点、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作了相应的布置.编委们的许多建议与意见还有待进一步消化与落实,本刊全体同仁表示,在新的历史阶段要融入新的先进思想,紧扣时代脉搏,传播更为郁勃向上的学术精神与文化热力,取得广大读者的理解与赞赏,以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继续发展.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关心西部,文学与文学研究也注目西部.姜耕玉文章《"西部"诗意》在对十年代中国新诗的勘探中不由自主将目光转向西部.西部的人文景观及其相应的艺术感受与生命思索为中国当代诗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同样,周帆的《地域文学的二重性》则通过对"黔北文学"的个案分析让我们读到西部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传统,西部独特的文学风景在激扬当代作家创作冲动的同时还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份不断更新的精神资源.

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话题,今年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讨论.本期王光东、刘志荣两位博士生的文章可以说是针对上期李杨的相关议论的学术答辩,所谓"两个理论问题的思考"涉及这个"写作"的原则、方法、规范、新思路、"可能性"与"可行性",这种更为切入而渐趋深化的讨论或许可以向我们提供更为有用的审美经验与历史意识,推进这个"写作"更趋认知结构的完善和评判机制的科学.

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讨论的同时本期又安排了篇幅较大的一组关于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名家言论.这组"笔谈"是三月下旬在海口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讨会的一个成果.文章都不长,但议论不乏深刻,对更新型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旷新年的《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是一篇有相当思想深度与理论逻辑的文章,作者关心的是现代文学观念和艺术自律观念是在怎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中与社会条件下发生与形成的.他认为文学概念的内涵是一种历史的生成物,同时又是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文学观的发生首先是现代知识分化的结果.文学观念的循序发展与知识分化的历史演进使20世纪初一代新文学先驱的相关言论、活动与思想成果亦有了相应的现代阐释,一部现代文学史的发生与流变组织在社会文化严密的内在逻辑之中.这些分析与思考或许会给我们以较大启迪.


郑敏的《解构主义在今天》是一篇视野相当开阔、考察异常细密的文章.作者对"解构"这个概念的原生意义、理论内质以及在"耶鲁"的增容发展和介绍到中国来之后的衍变演化,作出深入细致的梳理,努力挖掘出"解构"的积极内涵与理论价值.这对于当今文艺理论界裨贩外国的"诗云子曰"的粗糙与随意有一种无言自明的纠偏与澄清功效,对于众说纷纭的舶来理论概念范畴的理解与运用亦有一种强大的学术规范作用.

郭英德的《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性质上是一篇"论坛"文章,对当前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的批评似乎相当严厉.但这一番圈内著名学者的一家之言是很值得我们---沉溺于这种倾向之中的同行---深长思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