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三态2007年第4期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15 浏览:105185

为学三态:若蚕;若蛹;若蛾.

蚕,食桑柞“贪得无厌”,昼以继夜;吃足了,睡,蜕皮,长长长粗,再吃;再睡再蜕皮再长再吃等但蚕非小虫,而是“天”“虫”,怀有“天”大志向.实现这天大志向,当然不能只靠吃吃睡睡,需吐丝结茧,变态成蛹.最后还得破茧而出,展翅为蛾;蛾者,“虫”中之“我”.为学若蚕,摄取学术营养“贪得无厌”.但只若蚕,书虫也;需进而为蛹,裹丝静修,参道悟学.但只若蛹,书呆也;需再羽化为蛾,成学中之“我”,有独自学长.

1996年,晋霞考取华中师大硕士研究生,至今竟然整十年了.当她决定报考及应考之后,常来信问学,读其长信,仿佛看到一位有志青年,在蚕食语言之桑柞.读硕期间,晋霞心无旁鹜,学业飞进.临近毕业,我劝她考博,但须另投名师,意令博取众长,然颇有逐徒之嫌,不知误会否悟觉否

2002年,我应邀参加晋霞博士论文答辩,有义务仔细阅读论文,印象最深者三:

其一,论题生发于语言事实,研究根植于语言泥土.不刻意演绎理论,更不是理论到理论.脚踏实地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学术魅力.

其二,论文自如运用“典型性、生命度、具体度、个体度、自足度、及物性、有界性、显著度、语法化、词汇化”等概念,显然有功能认知语法的深厚学养.但也明显感受到作者中国传统语法的背景.多元融合,博取众长.

其三,观察事实,精道入微.比如用“语义核心”解释“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词汇化为“双音节动词+单音节名词”的规律,且这种词汇化能促成类后缀的产生.又如分析“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名词”结构类型的偏向性,借《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穷尽考察,用数据证明制约偏向性的等级序列:施事>方式>工具>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结果>致使>受事>对象.此类例子散布全文,可谓察微见著.理论不是舶来品,创新之理论来自对语言事实的深入观察,来自对例外现象的规律性解释,来自对规律的层层概括、级级升华.

晋霞获博士学位后,供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当时我廖膺所职,成为同事.期间他又南下华师母校,随我的导师邢福义先生做博士后研究.我与晋霞真可谓亦师亦友.在学术上晋霞若蚕若蛹,已有明证;我想知道,她能否成“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