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政企携手“熬中药”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08 浏览:155862

2010年5月,北京,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中国中药产业的“华山论剑”正在上演――“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项目申报,进入最后答辩阶段.

为将这一项目收入囊中,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业界代表云集京城,同台竞技.

激烈的角逐中,一匹“黑马”闪亮出线――经过三轮评审,中药产业并不发达的重庆脱颖而出,成为项目七个落户地之一.

消息一出,业内同仁惊呼:重庆凭什么脱颖而出?

“把脉问诊”

腊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提着沉重的行李包,一群面色沮丧的重庆人鱼贯登机.

吕姗珊走在最后.

钻进机舱那一刻,这位希尔安药业国泰康宁制药公司副总经理回过头,眺望晴朗天空下的京城.

“力尽关山围未解啊等”她在心中默念着,感觉用尽了全身力气.

不久前,吕姗珊带领希尔安申报团队进京,参与角逐一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

面对来自全国的近百个行业巨头,希尔安团队拼力向前,冲过前两轮评审,却在最后关头力有不逮,以一票之差惜败.

“这次失利,归根到底是研发实力不足.”听到消息,希尔安药业总经理陈犁无可奈何地摇头,“说到底,中药工业是一个创新型产业.而创新,一直是我们的软肋.”

希尔安药业的无奈背后,回响着重庆中药产业的一声叹息.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要求中药产业通过创新研发提升产业价值,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古老产业和现代市场的对接.

一时间,“创新研发”成为中药产业的热词,各地竞相发力.

作为大西南的中药主产区,重庆自然不甘人后.

近年来,重庆药企频繁出击,积极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和研发.可是,在和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医药巨头的交手中,重庆药企常铩羽而归.

屡战屡败之中,创新乏力的顽症显露无疑.

“单打独斗,是重庆中药产业创新乏力的症结!”市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丁健把脉说,长期以来,中药产学研合作大多是短期行为――攻关时,科研院所和企业临时聚首,攻关结束,就分道扬镳.

产学研合作的不稳定,造成技术创新链成长缓慢,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价值增长.

如何才能扭转战局?

“对症下药”

2010年1月,一纸邀请信,送到希尔安药业总经理室.

“创新联盟?”陈犁拆开信封,眼前一亮.

近百封相同的邀请信,同时飞向全市重点药企、高校和科研院所.

发信人是市科委.

一年前,市科委展开了一场艰苦调研,为补齐创新短板探路.

在深入分析和论证后,产业创新的“家底”清晰显现――到2010年,重庆拥有太极集团、希尔安药业、华森制药等一批创新型行业龙头,也有西南大学、中药研究院等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打造了市级以上科技平台近20个,科技创新团队40多个等

“重庆的基础并不差!”丁健欣喜地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整合这些资源,形成合力!”

那封邀请信,就是整合启动的前奏.

2010年4月23日,一场决定重庆中药产业前途的大会,在市科委行政大楼举行.


怀揣着邀请信,陈犁来到大会现场.

在他身边,来自全市药企、科研院所的150多名代表云集.

主席台上,时任市科委主任周旭宣布:“重庆市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热烈的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中药创新联盟由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委、市农委、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等六部门联合成立.全市近百家重点药企、高校和科研院所入盟,其中既有太极集团、桐君阁等上市公司,也有全球唯一成功培植冬虫夏草的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还有中国最大的丹皮生产企业重庆天圣制药等

全行业携手之际,一系列攻坚行动随之掀起.

“疗效初显”

2010年9月,荣昌县峰高街道.

喧天的锣鼓声中,华森制药中药材白芷种植GAP建设科技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和项目一同启动的,还有一系列特殊保障措施.

来自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为当地种植户举行免费培训.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他们还将进行全程监控,为企业提供全天候科技保障.

从荣昌到忠县,从药材基地到制药厂区,华森制药的各个基地、各个生产环节,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在重庆各大药企,这些“科技外援”随处可见.每一种新品研发,每一个项目申报,他们都和企业并肩作战.

“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全程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华森制药总经理刘小英说,“根据市场需求,各方分工协作,有针对性地进行联合研发,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促进产学研各方紧密结合,正是成立联盟的目的.

“重庆中药产业的创新软肋,主要表现有三.”丁健说,第一,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攻关没有形成常态;第二,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要素整合度不够,企业、科研院所各自为战;第三,技术和产业融合度不够,创新研发和产业需求脱节,成果难以转化.

三个问题彼此影响,使产业创新链出现断裂.

针对这些问题,联盟集中力量进行一系列攻坚,志在打通产学研合作的三大环节.首先,通过人员互相进驻、项目联合申报等形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其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人才、技术和利益的共享;最后,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后盾,构建“用创新促发展”的产业动力源.

经过联盟成员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一条递次推进、环环相扣的创新链条,在重庆初现雏形.

链条之上,一系列聚变效应开始产生.

活力迸发

夜已深,市科委行政大楼15楼,一盏孤灯尚明.

会议室里,一群人或伏案列表格,或奔走找资料,个个忙得不可开交.

“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项目已经开始申报.为了拿下这个“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联盟出台了申报策略:将各大药企的申报课题汇集起来,抱团出击.

为此,联盟工作人员经常通宵达旦地奋战.来自各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上百个申报课题进行评审,选出最具竞争力者捆绑申报;来自各药企的工作人员,按照科技部要求,准备大量课题材料;来自各成员单位的行政、财会人员,反复核对各个申报环节,编制项目资金预算等

“我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望着忙碌的人群,满眼血丝的丁健欣慰地说.

两个月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提着沉重的行李包,一群重庆人鱼贯钻出机舱.

这次,吕姗珊走在最前面.

作为申报团队成员,她将参与最后答辩.

2010年5月,申报结果揭晓:北京、上海、江苏、山东、辽宁、重庆、天津等七个地区成为项目落户地.重庆是中西部唯一入选者.

这是整个行业的胜利!”丁健和同事们喜上眉梢,“随着联盟机制不断健全,重庆中药产业将焕发出更大活力!”

在联盟推动下,这样的活力正在显现.2010年,重庆中药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0%;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