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木刻的灰色调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15 浏览:153704

一个版画家在木刻创作中,应该善于使用具有黑白感的眼睛来观察美妙的大千世界;同时在画面上,要善于调动灰色调的旋律去吸引观众的欣赏趣味.无论画面多么简单或多么复杂,都有黑、白、灰三个色阶;而认真分析好灰色调、把握彩两极——黑与白,就可以针对所有画面,既可以高度概括,也可以理性分析.

美国版画家洛克威尔·肯特在回答记者时曾说:“版画的起点是黑白木刻,难点也是黑白木刻.如果有谁能攻克这一关,那他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感到容易得多.”这番话包涵两个意思:黑白木刻工具简单,稍有美术素养的人都可进行操作,说明它具有普遍性;同时,仅运用色彩两极——黑与白缔造出一个有形有色的世界,没有卓越才能是难以达到的,这说明黑白版画艺术的高贵性.可见,有时最简单的东西也往往是最难的.

要想在黑白木刻中达到一定的高度,除了对黑、白两色的运用外,对灰色调的运用也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黑白木刻能否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正是难点之所在.

一、黑白木刻中灰色调的自身特点

版画家应避免将木刻创作掉进摹仿素描效果的老路.在创作时应充分理解木刻画的特征,多从黑白效果上去发挥版画艺术的独特性.除黑白两色的运用之外,灰色调的运用亦很重要.灰色调如处理得巧妙、恰当,能使画面产生一种美感,能充分发挥灰色在画面上的作用.灰色调的巧妙运用,不但是组织、连结画面内容的良好辅助手段,也是掌握画面色块轻重、色调强弱的重要调和因素.所谓对“简”、“少”效果的获得,也是艺术表现手法上提炼概括的过程.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灰色调处理不得当,就会造成整体画面都显得灰糊糊的,很乏味,反而失去黑白木刻独有的特点.如果画家不熟悉一般素描的基本规律,就难以在画面上演奏出动人的黑、白、灰和弦的调子.

由于木刻画的黑、白色与灰色调毕竟不同,所以从一般素描根底转化为木刻的灰色调,还需要特殊的技巧修养.如能将素描的明暗灰关系和版画特点很好地进行结合,可能会更好地理解创作中一般与特殊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黑白木刻中灰色调的表现性

黑白木刻创作中的灰色调具有造型性,能够帮助黑白色去塑造形象.有时灰色调在画面中只是起装饰作用,并没什么具体造型作用,但能增加画面的趣味和美感,可以说这就是灰色调的装饰性;此外,灰色调还有很强的表现性.

灰色调的表现性往往伴随造型性和装饰性同时出现.古元《烧毁地契》中天空的灰色调就是将造型性、表现性兼而有之;而彦涵《骆驼行》中的灰色调以及刘世同《号子声声》中的地面灰色调既表现出一种情绪或情调,同时又在画面上起到了装饰作用;至于科德西多《奏鸣曲》及蒙克的一些作品中的灰色调,其处理手法则可算是较为纯粹的表现.

其实,黑白木刻与其他绘画形式相比更具有表现性,这意味着灰色调的作用是以造型见短而以表现见长.版画的美感是多种多样的,有意境美、风格美、形式美、技法美、物象美、内在美、具象美、抽象美等诸多方面,这是不可否认的.否认纯粹美,是对人的心理本能的忽略.版画中的点、线、面因有其形状出现,就会形成不同的灰色调色块;这不是概念元素,而是视觉元素,属性不只是符号、手段,因为它能表达某种情绪和有一定的美感,具有千变万化的艺术趣味.中国书法家对此有过很多形容,如点为“高峰坠石”、横为“千年阵云”、竖为“万岁枯藤”等.版画家对此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创作者文化心理的健全、艺术观念的更新,将有助于创作思维的扩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有的作者力求利用灰色调精细入微地描绘对象,取得了很大成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而有的版画家摇头了:“太像素描了,应该注意黑白木刻的特点.”其实一幅采用灰色调的手法细腻、层次丰富的版画作品是否具备黑白木刻的特点,关键不在于像不像素描,而在于如何发挥版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能够在灰色调中塑造黑与白的形色世界,是许多黑白木刻作者心中的理想.

德国著名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为了集中刻画人的面部与手部,多采用灰色调的处理手法,这样做十分具有表现力,能引导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画作形象的面部和手部上.由此看来,所谓表现力就是赋予人们司空见惯的点、线、面以新内容,使其带有强烈的感彩,突破如实描绘对象的原有形式,就能更强烈地表现主题,传达作者的主观意图,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黑白木刻中灰色调的目的和价值

有很多版画家创作时采取在灰色调中把握对黑与白的运用,这更加说明了黑白木刻的独特性.木刻家手中的刻刀就应当像一个演说家的口才,要善于把握自己的艺术语汇去进行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演说”.

当然,木刻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努力探索、学习,版画家们还会拥有更新、更多的表现手法,这是木刻创作者新的艺术使命.艺术家不但要穿越漫长历史上的许多艺术险难,而且还要对该领域的艺术语言进行当代审美的再创造,这恰恰是探索者在21世纪继续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黑白木刻中灰色调的组织

(一)黑白木刻的点、线、面构成视觉上的灰色调

版画点、线、面的构成遵循两条法则:一是统一,二是变化.点、线、面要素各具自身功能,都富有一定的表现力;但单独构成画面就各有欠缺.虽然画面容易统一,但有简单、生硬和不幸福感;反之,如果同一画面中的点、线、面错综交替,也会导致作品画面杂乱无章、缺乏生气.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点、线、面中的某一要素作为构成基调,再配以少量其他要素,画面就立刻从单调的统一中产生变化.如美国版画家洛克威尔·肯特的黑白木刻使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主题;瑞士艺术家费利克斯·瓦洛顿的《少女与白猫》、俄国索勒维赫克《高尔基》在黑与白的交织变换中产生了灰色调,使画作原有的黑白对比达到相对稳定与平衡.灰色调在点、线、面作用下,构成黑白木刻的语言,这种语言看似简单,却能像诗歌一样,使人品味到点、线、面经过精心安排后获得无穷魅力的画面. 以面为主基调,配以点或线为衬托,或以点或线为基调,以面为衬托,乃是获得统一或产生变化的好途径.当然,黑白木刻画面的最后选择应回到主题需要,无论是轻松的充满欢乐的主题,还是沉重的必须严肃的主题.

(二)黑白木刻的黑白处理手法决定灰色调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把客观世界以黑白手法进行处理,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中把握作品内容、主题、主观意图,根据画面想要的情调来传达内在情绪,有意识地以结构线为主要造型手段,按一定精神主题去选择加工、组合、搭配,使画作特性与阐述主题产生强烈的共鸣.作者对这一主题所采用的独特表现手法,具有理性与感性的辨证思维.在笔者习作中,更多的是采用物象结构轮廓线为依据的黑白处理手法,同时根据内容主题、主观意图处理画面中的黑白灰,而更多的是在灰色调中处理黑色、白色与灰色的对比.

(三)黑白木刻的技法体现灰色调

在黑白木刻中,刻刀赋予木刻以生命,以刀如何写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点线面;而其中的灰色调是由不同点线面组成的,在画面上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换句话说,每种点线及点线组合的面,都渗透着各自的独特个性.比如我们常把粗犷的线条与厚重的点痕联系在一起,当刻刀刻出点痕与线,再组合成面,这些具有独特个性的点线面经过画家的布局,在作品中象征着某种情调,代表了人的内心状态,能使观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而这些点线面在画家精心布局的过程中,由于聚散、疏密、浓淡、深浅、枯润的不同,所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联想也会迥然不同.这就要求版画家在创作中熟练掌握各种刻刀的功能和各类刻痕的特点,随主观意向去表现艺术主题.


(四)黑白木刻的构图处理组成灰色调

创作黑白木刻应注意在构思中充分利用构图形式和内容,合理调动灰色调,把人们内心不可视的精神世界变成画面上可视的艺术形象.中外版画作品中有很多成功案例,如现代版画家王华祥的黑白木刻,就是在创作中将构图形式加上自己的人生理念组成一种灰色调,以表现出对艺术的坚定信念.

一幅版画作品的完整效果依赖于构成画面的点、线运动,依赖于创作者游刃有余的行刀走笔.笔随情运,笔迹和刀痕作为挥洒之印迹,完全为情感起伏所左右.画家的创作决定着造型和刀法的最终效果,而情绪连贯就成为画面统一和谐的保证.潘天寿先生谈到中国画的这一特点时强调要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气要盛,势要旺,画家要力求在画面上造成鲜活灵动的韵致和节奏,以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在黑白木刻灰色调的处理中,大师能把小尖刀与大圆刀运用于同一幅画面却不失完整和谐,其道理也在于此.

笔者认为:只从刀法、刀形一致性上寻找统一,画面难免流于单调、乏味;最怕的是局部刻画,得不到气运通贯之美感,这当然与把握刀法有直接关系.笔者经验:根据画面内容及主要感受,考虑总体构图和刀法运势,刻前起稿时反复推敲,将画面基调和刀法表现揉在一起反复揣摩以至明确效果;尤其要在灰色调中组织刀法来表现白与黑的世界.

只有当技艺之美成为“实践性的感受力”(黑格尔语),使之被感受、被体验,在作品中实现了表现什么与如何表现相统一,技艺美才“苟为美锦,则花样可以意为大小,苟为佳丽,则梳掠可以意为浓淡”.

(孙秀红/上海信息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