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的比较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34 浏览:18533

本书驻足于近代中西方社会激烈交锋、动荡转型的十字路口,通过那些主导、影响国运民生的风云人物,如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等人在急剧变迁的历史关头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近代中国迷失落伍的深层原因,为今天的中华复兴之路寻找宝贵的历史借鉴.

金色年始了

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19、20世纪都是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的大世纪.历史提供给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机会都是一样的,但为何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的治国水准会如此天差地别,迥然不同,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

首先可以从她们的学识才干上入手.

1819年5月24日,维多利亚降生在伦敦肯辛顿宫.她的父亲肯特公爵爱德华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弟弟,她的母亲则出身于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德国王族.从5岁起,维多利亚就开始了启蒙学习.到11岁时,小公主便能用英语、法语、德语与人交流对话.肯特公爵夫人把确保女儿能培养成一个知识渊博的女王,作为自己一生的最高目标.为此,她不惜挖空心思,殚精竭虑.1830年3月,肯特公爵夫人为了检验女儿的学习成果,要求两位主教对小公主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结果令人欣慰.

在这之前,维多利亚公主对于她将要继承的女王位置还一无所知.这次考核以后,肯特公爵夫人决定告诉她一切.公爵夫人认为,当公主懂得那地位的职责和分量时,她是会明白人们对于她所寄予的重大期望的.这就是君王要为他人而活着,要有良好的修养,不至于为将来尊崇的地位而眩惑.

1837年6月20日,一个18岁的少女坐着金光闪闪的马车,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紧张之中,她不禁悄悄地问侍从:“求求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前往教堂参加自己加冕典礼的维多利亚女王.当王冠落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身上,她忍不住感到害怕与紧张.

在此之前,英国的国王十几年内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位:乔治三世、摄政王、威廉国王,他们的愚蠢贪婪、荒谬自私已经让英国人厌烦至极,他们把人们对于国王的美好期待一次次击得粉碎.而维多利亚女王展现出来的庄重文雅、青春美丽,如同来自纯净的天外.每当有着金色头发和嫩红色脸蛋的年轻女王驾车驶过街头时,总会有无数的人们涌上街头争睹她的风采,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对她由衷的忠诚和热爱.女王逐渐从容镇定起来,她用一生的行动,给自己在马车上提出的那个疑问作了最好的回答.英国热情浪漫的金色年代从此开始了.

登基后不久,年轻的女王很快就展现出了她的政治才能.首相墨尔本向女王建议,更换她身边的两个女侍,因为这两个人的丈夫是效忠前政府的.

年轻的女王这样回答:我不会换掉其中的任何一个,我对她们的政治观点不感兴趣,因为我不需要和她们讨论政治问题.

维多利亚充分了解作为女王,自己承担的义务.她并没有通过修宪扩大国王权力的想法,也不因为自己是“虚君”而对政府的决定视而不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内阁官员可以对女王敷衍了事.女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力所在,在写给政府的诏书中,维多利亚明确地告诉内阁,如果政府不充分尊重国王的权力,那么大臣们就面临着被撤职的危险.

维多利亚统治的时期,特别是1851年以后,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六十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在她的统治下,英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她用炮打开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封闭的大门,使其殖民地遍布于世界每一块大陆和所有的海洋.这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所以赢得了资产阶级的积极支持与广泛拥戴,成为第一个获得“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头衔的英国君主.

慈禧其实多才多艺

人们也许会认为,正是因为维多利亚接受了全面的开放式的西方教育,才具备如此优秀的统治才干.而慈禧太后深受“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儒家思想束缚影响,根本不可能开眼看世界,更不可能有所作为.也许正是贫乏的学识和狭窄的视野注定了她只能苦撑危局,一事无成.

然而,慈禧能够在佳丽如云、竞争激烈的后宫一枝独秀,脱颖而出,深蒙咸丰皇帝宠幸并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必然有其超人之处.

当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一样不能入学,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十分单一.慈禧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好,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既无机会也不可能接受非常好的教育.但机会是要靠人去争取的,如果慈禧仅仅做些护肤调粉的活儿,她可能就不是外国公使夫人口中叱咤风云的“母龙”了.慈禧向来认为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应该读书识字.她具备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满族妇女中是极其罕见的.她十分喜爱《诗经》,一有闲暇,就会独自吟咏.后来,她成为大权在握的皇太后,尽管政务繁忙,还吩咐每天午后,宫中有身份的们一起集中朗诵《诗经》,讲解史书,每10天考核一次,优秀者有奖.由于她的倡导,宫里学习《诗经》成风,以致小太监们也争相吟诵.慈禧同时又是一位个性很强、强调女人独立精神的女人.中国古话常说“字如其人”.慈禧写字也是别具一格,她不喜欢写后妃们擅长的蝇头小楷,反而喜欢写和人一般高大的字幅.她的个子还没有纸长,经常需要借助婢女的一拉之力才能完成.就从这点也足以看出她“胸中丘壑”.

慈禧还擅长绘花鸟画,很有天分,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这些优势让她在后宫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记载:“西后入宫时,夏日单衣,方校书卷,文宗(咸丰帝)见而幸之.”可以设想,炎炎的夏日,她单衣伏案,校读书卷,这样好学而美丽的女人,能不让年轻的咸丰怦然心动吗

咸丰帝逃避现实,寄情声色,对于国事穷于应付.由于慈禧能读写汉文,有些奏章他就让慈禧代阅.“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慈禧以其罕有的机敏与聪慧,很快就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了然于胸.这为她以后的执政打下了坚实基础.《崇陵传信录》载:“时洪杨乱炽,军书旁午,帝有宵旰劳瘁,以后书法端腴,常命其如何写批答奏章,然胥帝口授,后仅司朱而已.”

当英法联军朝北京进发之时,天子之都暴露于侵略军的炮火之下,优柔寡断的咸丰帝无决断国事之魄力.慈禧挺身而出,下旨严令统兵大臣与洋人决战.可见初涉政事的慈禧就以强硬果敢著称.而英法联军突破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这天,正逢咸丰帝在圆明园与后妃共宴.酒至一半,得军机处奏报英、法联军已陷天津,正杀奔京城而来.咸丰帝顿时慌了手脚,吓得束手无策地和众嫔妃抱着哭成一团.就在满朝文武惊慌失措时,只有慈禧一人保持着理智清醒,她不惜违反祖制,从储秀宫的帷幕后站出来,大声对咸丰帝说:事情危急至此,哭有何用!“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危机才是考验人的试金石.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在《慈禧外记》中评论道:

中国自来女主者,寥寥无几,而慈禧可称特者.彼时位不过贵妃,年不过二十余,而能荷天下之重任,尤为罕见者也.

平心而论,在强大观念和制度的笼罩之下,被剥夺了早期教育权的叶赫那拉兰儿,在政治演出中表现的才干和能力,还是很出人意料的.她比大部分男人还刚强果断、机智精明.在丈夫死后,她以闪电般的手段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最高权力,但她只杀了为首的三个大臣,对其他人都轻轻放过,并且当众焚毁了从三大臣家搜出来的政治信件,从而稳定了局面,安定了人心,这在古今中外的政变件都不多见.即使抛开学识不说,慈禧的驭人权术也确实有一套.在平定太平军和其他乱事后,慈禧将该收回的军权坚决收回,该放权的时候又绝对信任,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而在内乱后的重建中,慈禧与奕乃至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督抚的配合默契,由此出现一段难得的“同光中兴”也不是完全偶然.她在处理政务之余也在不断加强学习,从写一道百余字的谕旨出现十几处错别字到对朝政的处置游刃有余、从容应对,这说明慈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是非同寻常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