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与汉陶俑的造型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715 浏览:47412

摘 要:汉代画像石与汉代陶俑都是汉代丧葬艺术之精品.其中,汉画像石虽是以墓壁、石料等作为艺术载体,而丰富的人物形象,才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内容;汉陶俑塑造出来的人物亦是活灵活现.文章试对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与汉陶俑的造型进行分析对比,阐述二者在人物形象描绘塑造上的特点,给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多些启示与思考.

关 键 词 :汉画像石 汉陶俑 人物造型

检 索:.artdesign..


引言

两汉王朝的疆域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出现了新发展新局面.而这些,许多都反映在了汉代的艺术作品中.汉画像石与汉陶俑不仅是汉代丧葬艺术之精品,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虽说是丧葬之物,但它们所表现的许多是人们对生命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汉代画像石,虽是以墓壁、石料等作为艺术载体,而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才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内容;汉陶俑塑造出来的人物亦是活灵活现.这些艺术品虽距我们有两千年之久,但它们生动强烈的造型艺术之美仍深深吸引着我们.

汉代陶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陶俑作品更是涌动着无穷的生命力,古拙朴素且率真自然,不求精准的比例结构的雕琢,而着重在大感觉的拿捏,强调人物动态神情的刻画,正是这样的“气韵生动”,展现出汉陶俑的迷人魅力.

汉代文化博大精深,而汉代艺术成就,更是中国艺术史上辉煌的一页.本文试对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与汉陶俑的造型进行分析,进而比较,阐述二者在人物形象描绘塑造上的特点,给今天的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多些启示与思考.

一、造型艺术之瑰宝――汉画像石与汉陶俑

(一)汉画像石中的人物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墓室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的装饰材料,它以墓壁、石料等作为艺术载体,是结合了雕刻与绘画的艺术.汉画像石的题材丰富、分类众多,大多数是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驱鬼震墓、社会生活等为主,常见的有伏羲女娲、神仙羽人、车马出行、男耕女织、宴乐会饮、乐舞百戏等等,人物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内容.其中的人物形象特色鲜明,以单纯夸张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形体,突出其造型上古朴自然的艺术美,虽无繁复的细节刻画,动感且富有张力的线条却使人物造型更具魅力.

谢赫认为“应物象形”,无论是社会生活或者自然景物,作者都必须按照客观对象的面貌特征进行描绘表现,造型上虽然有夸张、可取舍,但还是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不能主观臆造.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正是如此,在写实的基础上将人物形象适当的夸张变形,突出人物特征也不违背客观物象.汉画像石描绘出了人类自己以及生活,在人物的塑造方面采取了单纯简约的表现手法,通过精准而富有张力的外轮廓的刻画来突出人物的动态与神韵.人物的造型并非刻意描绘细节,而主在神似,让人觉得既朴拙粗狂又灵动自然.

汉代画像石中人物脸部的刻画更是简洁,不求琐碎细节的精细变化,转而抓住人物的整体气质与形貌.这种不拘泥于形似,注重传神的表达,不同于汉代陶俑,其造型虽也意在传神,但其面部表情清晰具体,或是夸张丰富,亦或平静含蓄,同样耐人寻味.在汉画像石中,人物的外轮廓形象则多以线条为主,依靠动势来刻画人物的气韵,以剪影的方式进行概括,意在突出人物轮廓和结构的特点,使之能形神戒备.虽是以刀如何写,却也刻画得惟妙惟肖.

《宴饮起舞》画像砖,出土于成都羊子山,画面中人物轮廓清晰,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人物面部以及衣服褶皱等等都有刻画到.物象的轮廓和细节也运用丰富变化的线条加以表现,呈现出剪影的形式,着重表现其外形特征与整体画面的构成气势.婀娜多姿的舞者,栩栩如生的抚琴者,陶醉其中的宾客,适当的夸张,使人物显得更加生动,活灵活现.

(二)汉代陶俑

汉代陶俑不仅是汉代雕塑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与墓葬制度有着紧密联系的俑像,其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多为人物陶俑,其次还有陶塑动物以及陶塑建筑,其制作目的多用于陪葬.人形“俑”是活人殉葬的替代品,始于秦国.“汉承秦制”,因此以俑殉葬也被汉代继承下来,而承袭下来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多样化,在造型语言上的独特性也颇有显现,展现出两汉陶俑的独特魅力.

西汉时代与东汉时代的陶俑,在造型上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一些区别,从而形成了汉代陶俑在造型上的丰富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地位最突出的当属兵马俑、侍者俑、歌舞及说唱俑.兵马俑集中出现是在西汉早期,其造型简练而忽略细节,主要是借助衣纹的线条来表现一种理想的状态.到了西汉中后期,陶塑的题材从军事方面逐渐转化为人类生活方面,典型的有千姿百态的侍者俑,逸趣横生的百戏杂耍俑等.西汉陶俑较东汉陶俑主题较为狭窄,在造型特征上也有所差异.人物造型极富生活气息,尤其是女侍俑有站有跪,或持物或抚琴,形态婀娜,动作端庄,面容沉静,庄严且富有写实性.汉代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趋于理想化,以简约朴拙的语言和写意夸张的手法将世俗社会中的生命刻画得鲜活生动,极具表现力.说唱俑正是如此一种别具特色的作品,它并非结构精准,刻画细致,但却以它诙谐幽默的神态深深打动人心.

巴蜀地区的说唱俑,是汉代雕塑艺术中的代表性作品.这位二千年前的民间艺人袒裸上身,高耸双肩,左手抱鼓于腰,右手(握槌)指着嘴角,眉飞色舞说唱正到精彩处.那俏皮、戏谑而极尽夸张的情态,将其娱悦谐趣,发挥到极致.[1]这些充分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好生命的向往.

二、源于生活的造型之美

在这里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汉代画像石是刻在石料、墓壁等平面上的,而汉代陶俑却是陶塑,一为平面一为立体,二者有没有可比性?”陶俑是立体雕塑品,这个毋庸置疑,而汉代画像石却不是完全的平面绘画,而是集雕刻与绘画而成的艺术.同样造型精炼,同样运用夸张的人物表现,同样意在传神等等,这些特点都拉近了二者在塑造形式上的差异.汉画像石融汇了多种艺术语言,展现出很高的表现技艺,人物的刻画大胆质朴、活力四射,绝非矫揉造作;汉代陶俑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雕塑作品,其造型新意且各有特色,人物形象神采飞扬、逸趣横生,以精湛的技巧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