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哇棒:活下去再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225 浏览:44123

约到赵宇光很不容易.他是哇棒的联合创始人,现任副总经理,2012年之前,他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营,而现在他负责哇棒的重点业务—各地电信运营商及品牌客户拓展.

哇棒是掘金移动广告的早期代表.国内最早的移动广告聚合平台AdView 2011年2月上线,除AdMob、Millennialmedia、易传媒等外,哇棒是其首批集成的八家广告平台之一.

而现在,哇棒已不做单纯的平台,同时涉足运营商业务、App营销.赵宇光说,这是“找有优势的产品、做擅长的工作”,归结到一点,便是活下去.

赵宇光所在的团队早先做SP业务,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老兵.2009年,意识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决定转型.当年3月哇棒成立,起初的方向是做App开发,但“9月份开董事会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项目不够有想象力”.

当时,平台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他们也希望能有机会.在研究了国外众多商业模式后,他们发现了美国的AdMob,“这实际是一个前向免费、后向收费的模式,非常适合中国的环境,而且还没人做”.一个还没有人做的美国模式,足以让那时的创业者慨叹“生而逢时”.据说,哇棒董事会当时只用了一个下午就确定这个方向,认为有成为第二个百度的可能.

作为新鲜事物,移动广告平台在当时有一定的开发难度,他们将原有的技术班底扩充到20人,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开发,“每周只休息一天,每晚要干到点”.2010年5月1日,哇棒移动广告平台正式上线,这时,有米已经在广州上线,但直到2010年年底,正式上线的平台只有有米、哇棒、微云三家,这也是哇棒的黄金年代.“2010年底,国内近90%的开发者都知道哇棒,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应该在80%以上.”当时,使用哇棒平台的App达2万款.

媒体资源积累很快,但上游的广告主却并没有把哇棒当回事.“(2010年)10月份之前,我们平台基本上都是在补贴开发者,真正的广告主进来得很少”.赵宇光认为,若不先投入资本整合媒体资源,便不会有广告主的入驻.他们当时会帮开发者做免费推广,广告发布、产品试用等费用都由哇棒来出.10月后,广告的进入情况稍有好转,但赵宇光对这一年的评价依然是“烧钱”.

为了培养广告主的投放兴趣,哇棒做了很多免费试用,告诉他们什么是手机媒体,它有什么样的广告形式,可以帮助广告主做哪些事情,它的效果是怎么衡量的.这一阶段,教育市场、引导市场的工作,哇棒做的最多.

哇棒用了7个月的时间想把媒体做大,是想赌广告主2011年对他们的青睐,但迎来的却是竞争对手的涌现.在这一年,多盟、安沃等平台纷纷发力,对开发者市场进行正式的跑马圈地.哇棒对这一点不是没有想到,但无论是时间优势,还是先期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都无法抵挡资本的冲击.

2011年,感受到资金的压力,哇棒不得不抓大放小.对于优质开发者,他们除了提高分成比例外还会签保底收入,一年大约30万元.而对于大量中小开发者,则任由他们选择.“不断地去补贴开发者不是很明智,我们就做了一个调整.”对于开发者,赵宇光多少有一点不满:“国内开发者更关注如何把自己的收益扩大,哪家公司挣钱多就跟哪个公司合作,除非你有很多钱,一直养活他们,才可能留住.”

哇棒也看到了品牌客户的意义.他们得到的第一个广告来自奇瑞,但只有10万块钱,“早期的品牌广告量少,二三十万元的算是比较大的单”.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衡量广告效果的标准,而这不是哇棒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当时,品牌广告主贡献的份额不到哇棒整体广告营收的两成.

2011年,哇棒的员工数一度减少为40人.对于哇棒的窘境,外界有人认为是由于大股东来自传统行业,而执行团队话语权又小.对此,赵宇光予以了否认.

品牌客户冷漠,行业广告按下载付费,赚钱难等他们渐渐意识到这个市场成熟还为时尚早.在将业务重点由下游的开发者转向上游的广告主、开源节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些客户不仅需要简单的广告投放,还有整体的营销需求.就此,面对要靠烧钱才能维持的平台,他们决定先做些“副业”,做起了品牌App的写作、包装,推广的写作技巧.

哇棒产品运营部经理杜纯纯表示,做平台让他们接触了很多App,因而也明白什么样的App更受用户的欢迎,什么样的App推广效果好.如果企业缺乏制作、推广App的经验就由他们负责.杜纯纯表示,他们会从产品测试、试推广阶段就切入,甚至会直接参与制作,比如他们曾经为音乐人小柯、羽泉写作过专属产品.“哇棒的目的不是做写作,这不是我们最擅长的,我们最擅长的是推广和广告,更多地是挣后面的钱”.

据杜纯纯介绍,2012年,哇棒拿到了百合网App推广的独家写作技巧,相当于其推广的总出口.他们的责任在于给出体验反馈和保证注册量,“行业标准是每注册一个用户,客户给出的费用都在2.5元以上”.


在杜纯纯看来,哇棒现在的定位就是做一家类似央视金桥的广告公司,4A公司从广告主那里拿到数字营销费用,他们则来承接移动互联网推广,然后再将投放分包出去.一些人士认为哇棒基本上变成了一个营销公司,既然选择做平台就要一直专注做下去.但赵宇光表示烧钱和盲目扩张没有意义,“首先要让自己活下来,一些平台表面上很风光,其实暗地里都是很有压力的”.

在转型中,哇棒将自己的业务扩大为三块:移动广告平台、App推广和运营商业务.他们在2010年年底成为了中国电信天翼空间的独家合作伙伴,为期三年.平台的搭建、运营,以及其上的广告写作技巧都由哇棒负责,天翼空间所有的App必须嵌入哇棒提供的SDK.2012年,他们又加强了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商城的合作.

运营商这块看似与移动广告平台关系不大的业务,所贡献的收益占到了哇棒2012年总收入的30%.据杜纯纯介绍,他们在三大运营商上耕耘的深度和力度是行业内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哇棒希望在此能有深入发展.

作为移动广告平台的先行者,哇棒也没有轻易放弃自己在行业内的发声机会,2012年参与制定了中国首个无线广告监测标准.在被问及哇棒未来的发展重点时,赵宇光依然强调是广告媒体的收写和售卖.他相信平台的空间非常大,只是“市场还在起步,比预估要晚”.

2011年年底,哇棒基本实现盈亏平衡,2012年实现了少量赢利.但当市场真正成熟时,昔日的行业龙头还能拿回曾经的份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