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语境因素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41 浏览:6079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401331)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基本功能是通过语义的转换使一种语言的读者获取另一种语言包含的信息.为更好地实现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所读内容,译者在翻译中须将语言和它的语境联系起来,准确传神达意.本文从语境角度出发,剖析语境因素与翻译活动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充分理解原文的语篇语境,将其转换成符合译入语语境的译文语篇.从而使两种文化实现真正地沟通、交流.

【关 键 词 】话语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翻译

一、引言

任何翻译都涉及两种语言.无论何种语言,意义都无法离开具体语境而独立存在.很大程度上,语境决定文本的内容.我们只有仔细分析文本,才会更好地理解原文涵义,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原作者意图,同时也能使读者深刻地理解译文.英国语言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语境是所有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规则、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语义(Peter Newmark,2001).”现在语言学家们不仅强调语言的上下文,扩大了语境的范围.狭义上讲,语境只包含语言交际活动中单词存在的上下文.如今,语境的范围已不仅是上下文,它可包括整段,甚至可包括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

二、语境概述及分类

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某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王建平,1989).“语境”这一术语是英国人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 年提出来的,并将“语境”分为话语语境 (utterance context)、情景语境 (situation context) 和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 ( 刘森林,2000).

1.话语语境(utterance context)


这里的话语语境一般也叫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是指一个文本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连贯的逻辑.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时要确保语言从小单位到大单位的语义正确,逻辑清晰,再做到段落乃至篇章之间文气衔接得当.

2.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情景语境是个具体概念,它包括语篇中事件发生的一些具体因素,比如场景、参与者、时间和地点等.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也由此场景决定,也就是要确定词义和语义要依赖此情景和语境来实现.

3.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

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而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指译文本生成的特定时空中特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现状构成的“文化场”(the field of culture)(郭建中,2000).原语篇与译文都发生与传播在彼此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译者在此中间的作用就是通过考虑语境的作用将两种文本合理地处理与贯通,使译文本读者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原文本的精髓.文化语境是所有语境中最为主要的.探索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揭示翻译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三、语境与翻译

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对应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句结构都必然会受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就是不仅要解决文本中的语言问题,且要高度重视文本之语境,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恰当的语境效果.并在表达阶段根据译文语境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除,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源语语篇和译入语语篇的“对等”.

1.文内直译,文外补偿: 这是译者翻译时应文内直译,然后以注释的方式来对有关语境的其他方面进行说明.

例如: A:Do you like rugbyB:I am a New Zealander.

众所周知在新西兰,大多人都酷爱橄榄球这项运动,若译者直译成“我是新西兰人”,那B为什么会这样回答的真实意图就不清楚了,甚至翻译者还很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那就是:B不喜欢橄榄球.此例子具有一定的语境隐蔽性,因此,使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个翻译方法可以让读者很容易理解,即译者在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后,在译文中注上注释性话语,以更好地传达说话人的真实语用含义.因此可将B补译为:我是一个(酷爱橄榄球的)新西兰人.

这样的翻译,读者看了注释后,就会了解该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背景,从而达成前后语篇认知连贯.

2.文内意译,文内补偿: 即文内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不再通过注释的方式来对语境的方面加以说明.

如: 谁是你姐姐 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 《红楼梦》)

译文: Who are you calling“sister” That’s your sister sitting up there in the golden robes. ( 杨宪益、戴乃迭译)

我们知道黄袍本来指称帝服,后含有引申意义指“皇帝、皇家的”.在《红楼梦》里,此话出自曾向往皇宫却未如愿的宝钗之口.此文中出现的“黄袍”并非“金的衣服”,而其目的是突出贵妃的身份,“golden robes”既未体现元春的身份,也未能传达宝钗对元妃的艳羡心理.因此,将其改为“imperial robes”,更清楚,更切合原文化语境,让语篇前后连贯更自然.

3.归化: 即用蕴涵目的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涵原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

例如: He may go and tell Miss Pinkerton that I hate her with all my soul.

译文:他尽不妨回去告诉平克顿小姐,说我恨她恨得入骨.

分析:在汉语中,一般不用与soul对应的“灵魂、心灵”来描述恨的程度.因此,在《名利场》的汉译本中杨必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将“soul”一词归化译为“恨得入骨”.虽灵魂与骨头相去甚远,但译文更易于中文读者接受.

再如,汉语中我们说“接风、洗尘”,来表示设宴待客,并非字面意义,这中国人都明白,但翻译时若直译其信息“receive the wind, wash the dust”,就明显违背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正确表达原文意义,就需要应用归化策略将其译为“give a dinner for a visitor from afar”.尽可能明白无误地表达原文.

四、结语

翻译过程就是语境推理和选择的动态过程,翻译若不考虑语境,则无法准确进行.由此,我们应更重视语言和文化联系的紧密性,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而语言反映文化,且在文化影响下不断发展.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虽说处理的是具体的字词或句子,实际上面对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大文化,由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民族背景都不尽相同,因此,译者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在翻译实践中灵活使用翻译策略,使各种策略能相互补充,从而使译作真正地被读者所接受和欣赏.

【参考文献】

[1]Peter New Mark. 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森林等.论语篇语用连贯的再现[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3]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24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