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在德汉翻译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759 浏览:58924

摘要: 传统的翻译教学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适应现代翻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翻译教学法重视学生翻译理念的形成、翻译习惯的获得、翻译学习过程的社会化.本文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在德汉翻译课中的应用,希望借此能提高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新型翻译人员.

关 键 词 : 功能翻译理论德汉翻译教学应用

高效率的翻译课的前提条件是源语和译语、源文化和目标文化方面都具备较高水准的能力.这样的要求与德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其他关于德国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水平基本相当,因此,本教学改革应用于德语专业大三课堂,包括下列主要教学内容.

一、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Funktionales Uebersetzen)是由德国翻译家赖斯(Reiss)于1971年首次在“等值翻译”和“等效翻译”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翻译理论,之后她的学生费尔梅尔(Ver-meer)进一步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的第一准则,即“目的论”.上世纪90年代,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人诺德(Nord)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功能+忠诚”原则,该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既要忠诚于作者正确表达作者的意思,又要对翻译委托人和译文读者负责,使译文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从译者的新视角诠释翻译活动,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对翻译活动中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形成多元、多向度的翻译研究局面.

译文的功能由翻译委托或由译文作用的目标情境决定,源文功能可以与译文功能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前者我们称之为功能等值(Funktionsinvarianz oder funktionaler Aequivalenz),此时翻译活动无需为适应译文功能对源文进行加工.后者被称为功能不等(Funktionsvarianz),在翻译活动中我们必须先对源文进行加工,使译文具有翻译委托人要求的功能.

二、认识篇章类型(Texttypen)

在功能翻译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文章的交际功能,据此,任何一篇文章在特定情况下都有其特定功能,功能翻译要求依据翻译设计译文,翻译的质量以译语语篇的功能适宜性衡量(朱小雪, 2010,16).为了更好地确定源语文章的功能,赖斯将文章分为三种类型(Texttypen):informativer(信息型), expressiver(表现型) 和 appellativer(警示型).篇章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源文的功能:信息型篇章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如邀请信,表现型篇章的功能在于传播艺术创作,如戏剧,警示型篇章的功能则是向读者发出号召、警戒,如广告. 根据不同的篇章类型,翻译的要求不同,翻译信息型篇章时可以忽略源文的形式,翻译表现型篇章时,为了达到传播美学的目的,可以偏离对源文的忠实,翻译警示型篇章时,为了达到号召的目的,可以按照译文受众的习惯,对内容和形式予以变动.

本教学环节中教师选取不同体裁的10篇德语文章,包括人物描写、天气预报、文学评论、推荐信、邀请信、广告、合同、话剧、诗、说明书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10篇德语文章的篇章类型,归纳其特点.要求学生课后找出每种德语文章体裁对应的汉语文章体裁,比较相同体裁的德语和汉语的文章其特点的异同,文章格式和语言规范的异同,课堂中再对此进行归纳,提请学生注意,不同语言的篇章格式和表达规范往往相差甚远.在德译汉的过程中,要依据目的语,即汉语的文章格式和表达规范进行,必要时进行调整.

三、认识翻译的类型

功能翻译学将翻译的类型分为文献式翻译(dokumentarische Uebersetzung)和工具式翻译(instrumentelle Uebersetzung).诺德(Nord)从译文与源文的功能关系定义翻译的类型,他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将译文作为“文献”或把译文作为一个目的语交际中独立的“工具”.文献型翻译强调对原文的忠实性,译文要尽可能复制源文的内容和格式,这是一种“镜像”翻译.高立希认为法律文书,如合同,适宜采取该翻译类型(Kautz 2000:58).工具型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要求以译文的目的为出发点,参照原文的内容和格式,重新组合源文的信息,翻译时允许译文的格式,甚至内容偏离原文(王京平 2005:48),工具型翻译功能等效和功能不等效两种.

功能等效的翻译是指译文与源文的作用相同,翻译课堂中我们选用药品说明书和邀请函,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功能等效的工具型翻译.所谓功能不等效的翻译是指译文的目的与源文的目的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功能是否相同取决于翻译委托人(王京平 2005:48),但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时代背景等.

为了比较工具型翻译和文献型翻译,我们要求学生将一个德文邀请函分别采取工具型翻译和文献型翻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型翻译的交际功能.

四、使用背景文章(Hintergrundtexte)与平行文章(Paralleltexte)

尽管高立希认为是指目的语文章(王京平 2008: 32),但本文的观点认为背景文章不应限于目的语文章,是指所有与主题相关的所有文献.背景文章除了为我们提供专业术语、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外,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源文,进而使对译文的表达更准确、通顺.翻译教学中要教学生善于使用背景文章,我们在翻译有关欧盟成立过程的德语文章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有关欧盟成立的背景及发展过程的文章,这样学生对源文的理解就容易很多.

平行文章在翻译中的作用甚至比背景文章更重要,高立希将平行文章定义为“与源语文章对应的目的语文章”,此时源语与目的语文章在内容、场景,行文规范方面具有可比性.德国翻译教学研究者威尔斯称其翻译教学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比较平行文章(Wilss 1992:196).我们在教学中同样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平行文章,使翻译过程事半功倍.翻译德语药品说明书、商务信函、求职信等时,要求参考阅读相应的平行文章,借助相应的汉语平行文中的表达完成翻译工作.比如:翻译相关部门开具的证明,德语源文的表述为“Hiermit wird bestaetigt, dass等”,若按字面应翻译为“借此证明等”,在学生查阅汉语的证明后,则将其翻译为“兹证明等”.由此可见,善于使用平行文章对译者而言十分重要.翻译邀请函时,参阅汉语邀请函时要注意汉语与德语邀请函格式的不同,在功能翻译中我们必须对格式按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进行调整. 五、翻译的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下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接受阶段(Rezeptionsphase)、换阶段(Tranerphase)和再加工阶段(Reproduktionsphase).

1.理解接受阶段:该阶段,译者首先要分析委托人的委托,确定译文的目的和译文的受众,在此基础上决定翻译策略.译者提供什么信息要视委托人的要求而定,根据翻译目的决定信息取舍(王京平 2008:42).译者接受源文时首先要询问翻译用途,包括译文用途、媒介形式、读者等.在此我们以电法国电影“Lollita”的名称翻译为例向学生讲解目的对翻译的作用.对电影“Lollita”名称有两种不同的翻译,一个是音译“洛丽塔”,一个是“一树梨花压海棠”,课堂上我们对后者进行点评.某些认为“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一个非常“妙”的翻译,听起来很有诗意,因为它本来就出自苏东坡的一首讽刺其好友张先纳妾的诗,但是这一翻译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标准能否被评价为“好”呢?课堂上我们先在学生中作了小小的调查,其实就是提了个简单的问题:谁能解释“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出处及意思?在被询问的两级大三学生中能回答出该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那么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电影受众的文学素养如何?毫无疑问,电影是大众文化,进影院的人的文学造诣平均应该低于大三文科在校生,可能大部分人看完电影并不能理解这一名称,从功能翻译学的视角看,此翻译不能达到感染大众的目的.所以,翻译前要先明白译文的目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措辞、策略及信息量.


在理解接受阶段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分析源文(Textanalyse),或称理解篇章,通过分析源语文可以确定源语文的功能(Walter 2002:219).诺德认为理解篇章需要从篇章的外部要素(Textextexterne Faktoren)和篇章的内部要素(Textinterne Faktoren)入手.此过程诺德扩展了Lasswell-Formel①,分别从八个角度分析文章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作者、目的、受众、传播媒介、地点、时间、写作动机和文章功能,内部因素包括文章主题、内容、结构、非语言信息、词汇、句法、语气和效果.上述八个外部因素很容易理解,无需作过多解释,内部因素中的非语言信息是指文字以外的信息,如插图,表格,文体格式等,句法指词类、句型和句式,德语句法十分复杂,在德语源文中影响理解的困难多半来自语法(王京平 2008:74).必须注意,并非在所有的源语文章中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回答,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2.语言的转换过程:在从源文到译文的改写(umschreiben)阶段,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语言,还有文化的差异、专业知识等,该部分的教学重点是翻译的技巧、翻译的方法等,包括根据语境确定语义、长句的翻译、增词法、减词法、拆译、合译等.功能翻译理论的作用仅是宏观指导,即根据功能和目的语文化确定最终的表达.

3.再加工过程:翻译的再加工阶段要根据目的文的功能和文化完成修改(Korrektur)和润色(Verbessern),此时要注意的是目的文存在的具体情况及目的文的标准,最终实现源文和译文的贯通(Kohaerenz).功能翻译学认为,翻译的问题不在于源语和译语的“翻译单元”是否等值,而在于译语语篇是否适宜,是否符合翻译委托者及翻译任务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朱小雪等2010:65).

六、结语

功能翻译学实际是费尔梅尔和他的学生对奈达以来众多成果的综合(朱小雪等 2010:16),该理论得到很多翻译学家的支持,他们主要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尤其应用于教学.在功能翻译学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中,译者不再是一个仅仅处于被动地位的两种语言的相似度检测者,他参与两个交际圈,是译语语篇的再生产者,因为译者必须根据源语语篇的作者的意向和翻译者的委托目的“创作”译文(朱小雪等 2010: 22),因此,译者在功能翻译学指导的翻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创作者”.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学生在翻译上文“Der Haustyrann”时,因为翻译委托要求翻译后“表演”,就别出心裁地用各自的方言翻译并表演这个剧本的片断,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另一方面,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教学内容除本文论述的外,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但因为本校德译汉翻译课程设置的课时有限,所以很多其他内容不能在教学中采用,实为遗憾,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补充,为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翻译人才略尽绵薄之力.

注释:

①Lasswell-Formel 借助“Who says what in wit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这一问题分析篇章外部及内部因素.

;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8]姆 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9]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10]王京平.德语翻译教程新理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王京平.新德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2]王树槐,栗长江.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发展、问题、对策》[J].外语届,2008(2).

[13]杨寿国.德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14]张崇智.德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5]钟力平.《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翻译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本论文是济南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功能翻译理论在德汉翻译课堂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ZC13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