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西方接受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04 浏览:94186

摘 要: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是当今英语世界久负盛名的翻译家,其出众的汉学研究与译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我国田园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三)为例探讨了华兹生的翻译观,重点分析了在内容选择和语言翻译层面的可接受性问题,旨在为我国古典诗歌外译的西方接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 键 词 :Burton Watson 陶渊明 英译 诗歌 接受

1.引言

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1925-)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当今英语世界久负盛名的翻译家,是翻译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诗歌等古典文学作品最多的杰出译者.他翻译了《史记》、《墨子》、《荀子》、《韩非子》、《庄子》、《汉书》、《左传》,以及苏东坡、寒山、陆游、白居易、王维、杜甫的诗歌、2到12世纪的古诗史、汉和六朝时代的赋、《法华经》等著作.[1][2]他的译笔流畅自然、平易优雅、世界影响广泛,读者众多.华教授是当前最受欢迎的英译亚洲语言的美国译者之一,他的汉学研究与译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兹生也译介过包括陶渊明等在内的一些重要中国诗人诗作,《归田园居》(其三)翻译就是一例.陶渊明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辞官归隐田园.他的诗歌对我国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归田园居》(其三)表现的是他的劳动生活情况和隐居田园的决心.语言平实自如、淳朴自然、脍炙人口,体现了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华兹生的译文风格平易自然、通俗易懂,从这一点来看,他很适合翻译陶渊明的诗歌.

国内对翻译的接受性问题谈得大多比较笼统,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是太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华兹生的翻译观以及在翻译《归田园居》(其三)中的体现,来具体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西方接受问题.

2.巴顿·华兹生的翻译观

关于华兹生翻译风格和翻译观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分析他对翻译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当中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华兹生1946年开始学习中文,195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中国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1956 年凭借有关司马迁的研究论文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在翻译《史记》和《汉书》时受到了汪际真先生很大的的影响.华兹生认识到只是译出汉语的意思远远不够,还必须使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华兹生在研读美国著名汉学家Homer H. Dubs《汉书》英译本的过程中,更加强化了要采用平易、优美的现代普通英语散文风格的理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史记》等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在内,华兹生的译介对象主要是西方普通英语读者,有时为了通俗易懂和可读性而不惜牺牲忠实性[13].华兹生在《史记》(第一卷,1961)译本序言、《<史记>与我》(1995)、《翻译的乐趣》(2001)等反思性论述中,都鲜明表达了他的翻译理念.[3]

3.《归田园居》(其三)的中文和译文

我们先看一下《归田园居》(其三)的中文和华兹生的英译,然后再依据上述对华兹生翻译观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说明华兹生的翻译能够让西方读者普遍接受的事实,这无疑为我们在向世界译介文学经典和传播中华文化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归田园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Returning to My Home in the Country, No.3

I planted beans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mountain;

weeds flourished, but my bean shoots were few.

I get up at dawn, work to clear away the tangle;

Wrapped in moonlight, I shoulder my hoe and e home.

The path is narrow, grass and trees tall;

the evening dew wets my clothes.

Wet clothes – they’re worth a worry,

just so my hopes aren’t disappointed!

4.《归田园居》(其三)英译文的可接受性分析

4.1 内容的选择

华兹生在1984年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诗集》(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这部重要译著中收录了从《诗经》到宋代96位诗人的420首诗,其中陶渊明等中国重要诗人被单独进行了介绍,是一部收集范围最广的中国诗歌英译选集.华兹生译作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西方普通大众,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很高、兴趣不很浓,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了解不多,设法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而选择最著名、最有影响力和最精华的部分来翻译无疑是首要考虑.显然,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其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华兹生选择了陶渊明作为重要诗人来译介,一方面自然有向西方读者重点介绍之意,另一方面也有更易引起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解的兴趣的考量.而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就必然成为华兹生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了,所以,作为田园诗突出代表的《归田园居》(共五首)因其特殊地位和更易被接受的可能,也就自然受到了译者的青睐并进入了华兹生的翻译视野.可以说,西方普通读者对于内容方面的可接受性是华兹生进行翻译的重要的甚至首要的标准.

4.2 翻译的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面对普通读者大众,采用平易的语言达到可读性进而实现可接受性,能够比较容易做到与其有限的阅读能力、有限的既有知识、较低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相匹配.标题浅显、风格明显,语言优雅、简单、易懂,读起来顺畅有趣,这些都是华兹生力求实现可接受性的具体方面. 《归田园居》(其三)的英译标题“Returning to My Home in the Country, No. 3”,简洁明了,而且,全诗英译语言平白如话,通篇没有一个大词、难词或生涩、华丽之词,甚至颇有口语化的色彩,就像原诗中的那位老农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种的那块豆田的情形,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有种沁人心脾之情.译文和原文的朴实风貌和亲切意境很是接近,仿佛故事不是发生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我们的面前好像就站着那样的老者在对你诉说.诚如汪榕培教授所说的那样:华兹生的译文“准确,富有现代气息,符合现代英语的正常语流,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别出心裁”. [4]不难发现,华兹生译文“通过多种手段巧妙简化了语义表达的复杂程度”,突出体现在:


(1)用词形象自然,语义简明而丰厚.华兹生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处理的策略,避免了不太常用的和很专业化的词语,选用了现代社会较易接受的、意义清晰的常用词,包括为了更好的理解而简化有些文化词.因为不这样变通,读者读起来就会感到迷惑甚至挫伤其继续阅读的兴趣.比如,原诗第二句“晨兴理荒秽”中的“荒秽”既是写实又是用典,蕴含深刻的含义,这是引用《汉书·杨恽传》里杨恽感叹:“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借南山的荒秽不治来讽刺汉朝的政治,而陶渊明此处暗指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洁身自好的志趣.华兹生对“荒秽”的翻译用了一个现代英语的常见词tangle(乱糟糟的一团),译出了字面意义,很形象很清晰、容易引起共鸣,有些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领悟该词的意思与当时的混乱政治存在关联之处.后面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诗句,同样包含了“荒秽朝廷与自己仕途存在牵连和坚定归隐之心”等深刻含义.华兹生的译文与中文原句基本是字对字的翻译(见上面译文),实意表达很接近,不是僵化的死译硬译,除了上面的历史典故、以及陶渊明将田间杂草暗指朝廷荒秽所表露的忧国之心与归隐劳作的惬意心情相互交织之外,平易淳朴的英译文非常贴切地表现出了原诗特有的画面感.检测如西方读者事先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和主旨,自然就能从朴实的文字中领会到此诗“平淡与醇美、情趣与理趣”的交融.

(2)句子结构简练,诗句衔接且连贯.华兹生的译文多用简单句式,避免多重复合句,因为从句多了会增加理解困难.从上面译文中可以看出,所有的诗行都是比较简短的句子结构,用词尽可能少并与原诗凝练的结构很贴近,只有“Wrapped in moonlight, I shoulder my hoe and e home”是包含了一个短小状语的复合句,其它句子要么是简单句(如第一、第六、第七行),要么是很浅显的并列句.这样简化的句子结构既可以保持原诗风貌又很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另外,华兹生的译语风格不仅体现在句子结构本身,而且也体现在句子之间和整个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方面.衔接和连贯是保证译文可接受性的的重要因素.在词汇语法层面,衔接一般体现为“照应、替代、省略、重复和搭配关系”等手段.[5]为了明确原诗没有出现的句子主语,英译文重复使用了三次I、四次my,语义复现了beans和bean shoots、weeds和tangle,以及at dawn、in moonlight和the evening的对比照应,they与前面的wet clothes的照应,just so对上面诗行的“夕露沾我衣”的替代,grass and trees tall中is的省略,连接词and和“—”的运用,wet用作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妙用,前一句往往以新信息开头而后一句多用旧信息继续,等等.可见,衔接手段形式丰富多样,保证了整首诗的语义连贯.由于中文诗歌主要是隐性衔接,在翻译中将其显性化并揭示出内在语义联系必然有利于读者握整体语境和理解整个语篇.

5.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将华兹生“以可接受性为导向”的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翻译的对象主要是西方普通英语读者,不是专家学者;(2)所用英语是当代英语,即使翻译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如此;(3)译文不仅要尽量表现原意,还要自然顺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4)译文用词平易,力求通俗易懂和可读性,有时甚至不惜牺牲忠实性(如某些文化词的翻译);(5)译文注重语篇整体观照,含义清晰,娴雅精练;(6)翻译目的是译介中华文化,促进交流、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