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84 浏览:92143

摘 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许渊冲教授对唐诗的翻译是在用英语与汉语进行竞赛,“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了三美齐备”.这充分体现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观.

关 键 词 :翻译 意美 音美 形美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许渊冲对翻译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故应得意,以求其同,故可忘形,以存其异.两者同出,异名同理: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许渊冲教授可谓是译界奇才,他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到近现代的黄兴、等人的诗词、摘 要 一一译成英语韵文及法语韵文出版,把中国文化精粹推向世界,为中国文化登上世界文坛宝座开辟了道路.许渊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译著60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二、许渊冲的翻译思想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10个字是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理论翻译观.“美”是指音美、意美、形美.许渊冲的“三美”说应该是借鉴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音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化”是指等化、浅化、深化,“三化”论是把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中的“化”扩展延伸而得来的.而“之”则指的是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二字来源于朱光潜提出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然后,许教授又从郭沫若提出的“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中取了一个“创”字,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中取一个“似”字,从自己提出的“发挥译语优势”中取一个“优”字,再加上“竞赛”二字,最终把文学翻译总结为“创优似竞赛”5个字.这就是说,创造美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发挥优势是方法论,神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创优似竞赛”和“美化之艺术”并不矛盾,因为本体论是创造“三美”,方法论的“三化”都要发挥译语优势,目的论的“神似”才能使人知之、好之、乐之,认识论的“竞赛”也是一种艺术,这样总结前人的经验,再联系自己的实践,就把中国学派译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简单说来,“三美”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三化”是方法论,“三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而“优”则是“三美”合而为一的本体论,“创”是“三化”合而为一的方法论,“似”是“三之”合而为一的目的论,“竞赛”则是包含在“艺术”中的认识论.“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许渊冲译作赏析

在2004年1月中国电视台第10套《大家》节目对许渊冲的专访中,他从诗歌翻译的角度对“意美”进行了剖析.诸如唐诗宋词讲求的是意境,作者寥寥数笔,用简洁的词组或短语勾画出的就是一种“意境美”.许渊冲在翻译中竭力体现的也就是这种“意境美”.他举了李白《早发白帝城》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的3种英译:(1)colored cloud,(2)rainbow cloud,(3)crowned with cloud.他认为第一种译法是“说美而不美”的科学翻译,应予抛弃,第二种译法是“说美而美”,比第一种有所提高,而第三种是“不说美而美”,用五光十色的表现了云彩的绚丽,是“不谈彩色而彩色自现”,达到了“1+1等于3”的效果,认为这种“意美”才是翻译应该追求的目标.

许渊冲说:“从某种意义上看来,创作也可以算是一种翻译,是把作者自己的思想翻译成文字.而中外翻译则是把作者的思想从一种文字转化为另一种文字.既然两种文字都在表达作者的思想,那就有一个高下之分,这就是两种文字在竞赛了”.

许渊冲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世界上唯一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法韵文的”.他在翻译中很讲求押韵和句数.中文古诗词平仄、韵律以及句数的要求非常的严格,就像“戴着脚镣跳舞一样”.

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诗词时应重传达原作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这在以下的译作中可见一斑.

1.再现意美

许先生对古诗词中的双关词语采用这种或那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展现原作的双关意义,使读者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原作的巧妙之处.杜牧《惜别》里有这么两句诗:蜡烛有心还惜别,垂泪到天明.在第一句中,“有心(芯)”和“有心(有意)”同音.但英文的“芯(wick)”事实上并没有“心”(意)的意义.这种谐音双关超出了“可译性”的范围.请看许先生是怎样排除障碍,尽可能地展现原作的艺术技巧,传达原作的双重意义的.

The candle has a wick as we he a heart,

All night long it sheds tears for us before we part.

将第一句“蜡烛有心”译成The candle has a wick as we he a heart(蜡烛有芯就像我们有心一样).译者虽然没有展现原作谐音双关的巧美,却用比喻――精确地说是用明喻表达了原作的双重意义.把读者从“芯”引到“心”,又从“心”引向“感情”,引领读者游历作者营造的绝妙意境.

请再看李商隐《无题》里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第一句中,“丝”谐音“思”.这儿的“思”表示“情”.在英文中,“丝”(silk)与“思”(love)风马牛不相及,作者用何方法使两字、两义联系起来的呢请看译文: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e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第一句译文的意思是,蚕从情丝绵绵的心胸中不断吐出丝来,至死方休.由于翻译的局限性,译者无法展示“丝”与“思”的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但他却用比喻――精确地说是暗喻,把两重意义表达了出来,把作者构筑的意境重现了出来,把诗人对情侣始终不渝的爱情展示了出来.

再看李煜《浪淘沙》里的几句诗:“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作者的生活已今非昔比,现在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另一种解释是,词人过去的生活已相隔天地,难觅去处.第一种意义与诗前几句的意思不一致、不调和.第二种意义与前几句意思搭配自然,意义贯通一气.全段入木三分地表达了词人面对落花流水、春去人逝、国破家亡、不可逆转的情景无可奈何、无限痛苦的心情.具有高雅审美感的译者当然选择了第二种意义.许渊冲向读者重现了自然景色与作者心情交织融洽的美丽图画.译文如下:

Don' t lean alone on railing and yearn for the boundless land!

To bid farewell is easier than to meet again.

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es spring' s gone away,

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2.再现音美

在展现原作的音美方面,许先生做到了原作押韵,译文也押韵.许先生力求完美,勇攀高峰.试以刘方平《春怨》及其译文为例,看他在处理韵脚、更重要的是处理平仄方面的独到之处: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其译文如下:

Through window screen she sees twilight of parting day,

Alone in gilded room, she wipes her tears a way.

In lonely courtyard spring is growing desolate,

Pear-Petals on the ground, she won' t open the gate.

译文不但押韵――精确地说是成对押韵,而且有轻重音――精确地说是轻重音相间,第一、第二行各有6个重音,第三、第四行各有5个重音.在传达“音美”方面,无论对许先生的评价多高,也不为过分.

3.再现形美

在展现“形美”方面,许先生也独具匠心,诗行长短,诗句的对仗,词句的重复,在他那支具有魔力的笔下,均有所体现.我们从欧阳修《踏莎行》里的两句词及其译文,便可见其一斑:

寸寸柔肠,

盈盈粉脸,

楼高莫近危栏倚.

With broken,tender heart.

And tearful,longing eye,

His wife won' t lean on railings of the tower high.

原作共3行诗句,长短交叉,而且前两行诗句对仗.许教授的译文不但长短句交错,而且有对仗句,此外还使用韵脚.真可谓不似原作,胜似原作.

现再举他翻译的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与大家共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es from hour to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许渊冲教授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兼顾是很难的,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相对来说,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正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许渊冲教授在他的《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指出,他在翻译他这本书里所选的唐诗时,采用的是“再创”法,这正好印证了他的翻译理论中的“创优似竞赛”中的“创”字.的确,译诗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许教授仔细地安排和镶嵌着每一个韵脚、每一个对偶和每一个意象,把他们放置在音美、形美、意美的最佳位置上,却又不留任何雕琢的痕迹.他苦心孤诣地锤炼和雕琢每一个字,使之字字珠玑,令读者在欣赏诗作时感受到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许教授以中英文两种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极力捕捉诗译中的韵味,用绵密而又绚丽多姿的笔触,精心勾勒出了原诗与译作之间东西方文化的艺术默契与和谐的线条.

四、结语

许教授赞成以韵体来翻译唐诗,反对以散体译诗.他认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此外还有重复和节奏.对前者,他以“重复译重复”,对后者,他“基本是用一轻一重的抑扬格”.从“三美”说的翻译原则来看,许渊冲主张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从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即“best words in best order(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排列)”.在“意美”方面,许渊冲先生不仅表达原作的表层形式、字间之意,而且展示原作的深层含义、言外之情.在“音美”方面,他重视原文的音韵、节奏.在“形美”方面,他再现原文诗句的长短、对仗、重复,使“意美”、“音美”、“形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注: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09BYY003)和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规划项目《高校翻译教学改革探讨》(10-XY0106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谈重译――兼评许钧》,《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6期.

[2] 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

[3] 许渊冲:《“诗词”译文研究》,《外国语》,1979年第1期.

[4] 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林影,女,1979―,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