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禁汉语”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65 浏览:141684

2013年12月3日,有网友发微博称,西安翻译学院为了应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实施了“特殊时期的特殊规定”,即学校西区严格“禁汉语”,要求学生在主干道上不能说汉语,贴有中文的宣传语全部更换.还有网友反映,西安翻译学院“禁汉语”的规定把食堂大妈“逼疯了”――卖包子的阿姨因不懂英语,只好张贴“拼音版”的表.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人们关注.12月4日,西安翻译学院宣传部副部长邱杰回应道,西安翻译学院营造全外语氛围不是最近才开始的,一直以来学校都要求学生少说汉语,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据悉,从2009年开始,学校便因西区是外国语学院,一直坚持“禁汉语”的做法.

高校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禁汉语”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网友们的热议.有的网友支持西安翻译学院的做法,他们认为学习外语就要着眼细微之处,营造全外语学习氛围,否则效果不明显.有的网友则质疑说,学习外语只是为了让人增长一项技能,但不能因为增长这项技能,就把母语视作“绊脚石”.

多维解读

提高外语水平要拒绝形式主义

为应对教学水平评估检查而严格“禁汉语”,西安翻译学院的这种做法纯粹是形式主义.长久以来,不少高校、中学、小学,为应付各种检查,经常会劳师动众、大搞形象工程.如果学校不在平时搞好基础性工作,而是在“特殊时期”才出此下策,这显然有违教育和教学的初衷.学习风气、教育教学水平等是高等院校长期形成和不断提高的,并不会因为作秀和一些奇葩规定就能有所改观.

校方否认此举是为应付检查而搞出的名堂,但要求西区“禁汉语”的做法同样是形式大于内容.不恰当的做法不仅无法营造英语学习氛围,还会给日常管理增加麻烦.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应在教学上下功夫,在教育改革上寻找新突破.如挑选或者编写适合外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让课堂更有吸引力,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开展各项活动或竞赛,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从而纠正一些高校的形式主义作风.

对待外语、母语不能厚此薄彼

在经济全球化、社交国际化的今天,提倡学生认真学习外语,从而提高外语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承担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的外国语院校,更应该想方设法在校园内营造外语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生活中说外语、学外语.然而,推崇外语和说汉语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不需要用“禁汉语”的极端方式来鼓励学生说外语.事实上,“豆腐”“乒乓”等词早已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而“土豪”“中国宇航员”等词也频频在外媒上露脸,可见,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正呈现出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钱锺书、傅雷、季羡林等文学大师,他们不仅精通外语,在汉语上也有极深的造诣.由此可见,外国语院校推崇外语的同时,实在无须“禁汉语”.

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母语就是其区别于其他任何区域的文化胎记.当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时候,民族语言作为差异化的文化载体,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更何况熟练应用母语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承载教育、传播思想文化重任的高校里,更不能厚此薄彼.

摇头的犀牛

有一位动物学家,他对犀牛的研究很是着迷.他和助手带着摄像机等器材,来到了广袤的非洲草原,对犀牛做近距离的观察和研究.一天,动物学家和他的助手在河边休息,无意间遇到一头体形庞大的犀牛.动物学家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犀牛,一下子慌了手脚.因为他知道,犀牛如果闻到可疑的气味,就会往散发气味的地方横冲直撞.

正当动物学家对此忧心忡忡的时候,却意外地看到犀牛开始不停地摇头.他这才放心地长舒了一气.因为他曾在一本权威著作中看到:犀牛摇头就说明它没有敌意,不会攻击对手.于是,他大胆地朝犀牛走去.谁知,犀牛像发疯一样猛冲过来.动物学家猝不及防,被狠狠地撞倒在地,身负重伤.


后来,伤愈的动物学家仔细查看了助手拍摄的录像才知道,原来当时那头犀牛摇头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赶走试图钻进它耳朵里的几只小虫子而已.(刘智俊)

素材点拨: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一味地迷信、盲从那些权威和理论,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现实.唯有这样,才不会自以为是,对人产生误解,对事产生误判.

适用话题:盲从、表象与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