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77 浏览:156755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指教师运用描绘、说明等形象化手段,把特定的情形、状态、景象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成功的情境创设,可以是描述、叙述,也可以是抒情和精辟的议论等其他形式.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

精彩的导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情绪,促使学生用回忆、对照、想象、联想等积极的思维理解课文,品味语言,进入意境.导语可以简短,也可以繁复,言简意赅的概括可以,造势的铺陈也可以,但务必要紧扣文章主题,有创意,新颖奇特.

例如我设计的《诗经·蒹葭》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谁在课外读过琼瑶的小说?(提起琼瑶小说,很多同学都很吃惊,因为老师们一向反对学生读琼瑶小说.这一问使学生们猝不及防,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实交代,还是谎称没读过?这样的问题提得很突兀,我稍作停顿,不动声色,一下子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了)是的,其他老师都反对你们在课堂上读琼瑶小说,我本人,作为一个和大家一起在课堂上读小说的语文老师,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过!(进一步说明我的态度,学生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但是,我本人在学生时代读过!(学生们议论纷纷,大意是作为老师的你,在上学时也读过,却反对我们读)你们可能说这就叫“只许老师放火——”(我还没说完,学生们都抢着说“不许学生点灯”)本人读了,但绝不是你们那种读法,(学生中有人插话:“老师你是怎么读的?”)本人读有所得,并有一个重大发现:琼瑶女士把别人的作品拿来翻译一下,就成了她自己的,所以你们大可不必佩服她.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要广泛阅读,学会翻译,也一定能写出精美的篇章来.(学生们插话:“不信!写小说那么容易?再说,翻译别人的,别人能同意吗?”)对,翻译别人的,别人还同意.不信?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琼瑶翻译了谁的!你们可看过她的《在水一方》?(有人说看过,有人说没看过)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读《在水一方》!(教室里人声鼎沸,很多人不知道老师要卖什么关子.学生的听讲兴趣被强烈地激发出来)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会看我拿了小说没有,即使没有拿也不要紧.再说你们很多人也没有读过这本小说.(学生插话:那怎么读?)但是你们都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呀!(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本课的标题: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琼瑶作词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其歌词内容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翻译和改编.学生们打开书,看到的都是近似《在水一方》歌词的诗句,这样,理解课文、教读课文的任务就最小化了.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在《诗经》和现实之间,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学生们再阅读这篇远离今天的古诗,就会发现原来这首诗是那么容易理解,是那么的充满艺术魅力.而由此激发出来的对课烈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很快理解了《诗经·蒹葭》,领会了这首诗的内容、意境、思想、情感、艺术等


二、引导学生想象、再现课文意境,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理解课文,感悟作品

其实,生字、生词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之后轻而易举地完成.

例如讲授《论语十则》,这篇课文是孔子讲授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方法的,对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决定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使用分析、描述的语言,引导他们想象课文情境,再进一步去学习、品味,把生字生词的教学“镶嵌”在对课文意境的分析再现之中.

在讲授第一则《学而》时,我要求学生先依据课文注释,理解翻译这则简短的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学生对照注释理解、翻译(口头)后,我挑选了一个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翻译道:

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我接下来分析道:

尽管你们和我轻松相处,但是你们在对同学讲述时直呼我的名字了吗?

你们在学习之后还要按时复习,你们累不累?能坚持吗?快乐吗?

在你学习的时间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即使是志同道合的人,打断你的学习,你很愉快吗?

你被别人误解,你生气吗?你可能生气,生气了就不是君子吗?

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孔老师说到了学习、复习、交友、快乐、愉快、误解、道德、君子、小人,他这样是讲课还是漫无目的地聊天?我这样讲课行不行?

这一系列结合学生平时学习实际的疑问,一下子把他们带入了对课文的探究之中.他们很快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子”是对老师的尊称,“习”是指“做练习”(不同于课文释,这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朋”是指“同学”,“君子”是指善于学习的人.学生们就这样在设定的情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学习方法.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