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中女性戏剧翻译家的历史贡献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63 浏览:23360

作者简介:刘香(1987――),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摘 要:《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更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为打破国内沉闷旧文学,《新青年》同人一方面率先使用白话文创作,另一方面积极翻译外国各类文学名著,开阔民众视野.在此特别值得一提是《新青年》中的女性戏剧翻译家薛琪瑛和沈性仁两位女士及其不可否认的历史贡献.

本文试图从《新青年》刊行的薛琪瑛译作《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分析女性译者的戏剧翻译作品对白话文运动、中国现代戏剧以及女性思想解放历史贡献.

关 键 词 :《新青年》 女性翻译家 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新青年》前九卷共54期,历时约六年.《新青年》把主要力量放在小说、诗歌两方面,所发表的剧本并不多,总共只有16种.其中,翻译剧本13种,创作剧本3种.《新青年》第一卷2、3、4、6号和第二卷2号连续刊登了薛琪瑛译著《意中人》,历时1年.这是王尔德的戏剧第一次被翻译到中国.沈性仁的《遗扇记》则连载于《新青年》第五卷第6号、第六卷第1、3号(1918年12月和1919年1、3月).此剧后来被译为《少奶奶的扇子》和《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曾搬上舞台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薛琪瑛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学英文高等学科, 后出国留学, 通晓英语、法语、拉丁语.她还翻译过法国格莱亨的长篇童话《杨柳风》和田贝立的长篇小说《蓝窗》.薛琪瑛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的女性翻译家.陈独秀称她是“吾国文艺复兴之嚆矢.女流作者之先河.”沈性仁,浙江嘉兴人.赴日本长崎活水女学读书,后因父病而归.进北京女高师,曾任《努力周报》编辑.沈性仁正式发表的翻译作品共计17部,其中戏剧9部,小说3部,散文诗1部,非文学作品4部.

一、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尽管《新青年》并非是我国现代最早使用白话的刊物,薛琪瑛也并非是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但是薛琪瑛的《意中人》是有史可考的最早运用白话文翻译的剧本,译文和原文逐句对照,直译特点突出.尤其可贵的是她认为原剧本“每幕均为二人对谈,表情极真切有味”,于是创新性地采用白话语体来翻译外国剧作,无疑为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例如《意中人》的开头:

马(马孟德夫人):你今晚赴哈脱洛克夜会吗?

裴(裴锡顿伯爵夫人):我想去的.你呢?

马:要去的.你看这些会不是怪麻烦吗?

裴:实在是麻烦!究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我无论到何处都是那样.

马:我到这里来受教训.

裴:呀,我最讨厌受人家的教训!

马:我也是这样.这件事几乎教人和生意写卖人一般.岂不是吗?那亲爱的纪尔泰夫人册屈路特时常告诉我,人生当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我来此地看看有什么高尚的人.

裴(用千里镜四面一望介):我今晚还没有看见一个人,可叫做有高尚主义的.领我进餐室用饭的那个人,对我讲的无非是他妻子的事.

马:这人何等鄙俗!

裴:真是鄙俗不堪!你的丈夫常讲的是什么呢?

马:大概是我的事.

裴(做困倦状):你可喜欢呢?

马(摇头介):一点也不喜欢.

从以上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运用语体来翻译剧本的妙处.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薛琪瑛的翻译尚属于尝试的初期,自然会存在些许不足.如剧本中的“状”和“介”都是戏曲的旧术语.即做某种动作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了中国旧戏曲的剧本表现模式.

二、中国现代戏剧的拓荒者

剧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发表于1893年,是王尔德的第一部社会喜剧.为了能让王尔德的戏剧适合于舞台表演,在沈性仁、潘家洵的译本之后,1923年洪深将《遗扇记》改译为《少奶奶的扇子》,把剧中的人名、布景、环境、语言全都中国化.演出的成功,进一步引发了二十年代改译外国经典戏剧的热潮.除上海戏剧协社外,当时著名的爱美剧社团如辛酉学社、复旦剧社、南开新剧团和广东戏剧研究所都创作了大量改译剧.

“五四”之前,易卜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社会问题剧就已经开始得到大量译介.其作品反映社会现实鞭辟入里,振聋发聩,尖锐性和深刻性都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高峰,为中国现代戏剧提供了现实主义的范例.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唯美主义代表之一的奥斯尔德,其唯美主义艺术观也得到了周作人、郁达夫等人的认同,引起了大量中国读者的共鸣.在此意义上,他补充并完善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多样化发展.

这两位西欧著名的戏剧家,一位是社会现实的关注者,一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两人的艺术主张、旨趣虽不同,但他们两人都是西欧剧坛有代表性、有成就的剧作家.他们对于“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张闻天在“五四”期间称易卜生与王尔德是“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的“最Typical代表”.

如果说现代戏剧作为一种新文学形式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诞生,是从翻译戏剧开始的,并由此催生了中国本土现代戏剧的创作,薛琪瑛、沈性仁无疑是中国唯美主义戏剧翻译的拓荒者之一.

三、女性思想解放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传统婚姻和道德作为批判目标,王尔德戏剧中自由平等的女性观,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寻找的依托.身为有强烈性别意识的翻译家,在五四时期“平等自由”的呼声中,薛琪瑛和沈性仁都借助王尔德戏剧中女性形象,向中国男女青年传递一种正确的道德观、爱情观和婚姻观,争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薛琪瑛明确阐述了选择《意中人》的目的:“曲中之义,乃指陈吾人对于他人德行的缺点,谓吾人须存仁爱宽恕之心,不可只知憎恨他人之过.尤当因人过失而生怜爱心,谋扶掖之.夫妇之间,亦应尔也.特译之以饷吾青年男女同胞.”可见其有明确的翻译目的―传递婚姻男女平等、交往仁爱宽恕,并设定了译著的读者群“青年男女”.,她试图推翻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倡导建立和谐,互助,平等的婚姻关系.

《遗扇记》不同汉译本的接连出现,与“五四”时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形成呼应,为五四新文化对女性问题的探索、对建立新的道德观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沈性仁虽并无专门文字阐述自己的翻译目的或者对待性别问题的态度,但在处理文本中女子权利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已经体现了她的政治立场,在意义的再生过程中突出了女性的主体性,弱化男性的权威,拓展了女性抵抗屈从地位的空间.她所塑造的温夫人形象具有明显的女性平权意识,从侧面也反映出沈性仁对待女性平等权利的关注比男译者更为强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女性并不是被动的被解放者,她们是自身解放的积极呐喊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