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趣译:中日大比拼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23 浏览:8415

话说中日两国在翻译外国国名的时候,都喜欢用汉字标注,在表音的同时,也表一点意.这就造成了每个国名都会给读者一种“望文生义”的先人之感.不过中日两国并未事先商量,所以翻译成的汉字各不相同.此虽小事,但琢磨体会一番,也是饶有风趣的.

先说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日本把“美国”叫做“米国”.这个译名得到一位姓孔的中国学者的高度赞扬.他说:那个国家的主要特点不在于美,而在于拥有吃不完的米山面海,人家是真正的农业大国.在那个国家里,你根本看不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了,人家的粮食哗哗地涌向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国家.

所以,建议中国以后也应改称其为“亚米利加”和“米国”.至于“美国”这个好名字,应该由联合国进行慈善竞拍,谁出钱多就给谁用五年,五年后再拍,岂不爽哉!

至于日本把俄罗斯叫做“露西亚“,孔老师却表示不大认同,觉得这个名字水灵灵、俏生生的,不符合该国从彼得大帝以来建立的粗豪的民族形象.

日本把法国叫“佛兰西”,也凑合,但不如“法兰西”好.一个“佛”字,显得老气横秋了点,略减了些浪漫气息.而“法”字是带“水”的,有水则活.

日本把“意大利”叫做“伊太利亚”,纯粹是败笔,把人家精精神神的一个花花公子,整得像个老太太.中国翻译成“意大利”,何其痛快.有个谜语:资本家的心愿,打一国名.谜底就是“意大利”也.

而德国,日本叫做“独逸”,孔老师认为,这是最棒的一个翻译!代表了日本使用汉字的最高水准.中国叫“德意志”也不错,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理性和尊贵,那种佼佼不群之气概令人油然想到了歌德、海涅、贝多芬、莫扎特、马克思、尼采等一个加强班的超级伟人.

中国的“土耳其”,日本叫“土耳古”,二者半斤对八两,游牧民族的感觉都翻译出来了,虽然一个“其”,一个“古”,也差不多,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吧.而管“加拿大”叫“加加奈”,则属于日本人发音的误导,字面上小里小气的,显不出这是一个面积居全世界第二位的大国.还是“加拿大”听着大气.试想,如果当年说:“白求恩同志是加加奈员等”那还有啥意思

日本把“瑞士”叫“瑞西”.也不大好.因为这个国家的形象应该是男性化的.中国有个谜语:好汉,打一国名.谜底就是“瑞士”.瑞士表和瑞士都是举世闻名的,你想,要是换成个娇滴滴的“瑞西”,那表和刀恐怕就卖不出去了.

澳大利亚,日本叫“濠太刺利”,这不仅是败笔,简直就是胡闹.给人的感觉是一条濠沟里边堆满了吃剩的鱼刺啊、蛤蜊啊,又扎人又刺眼.建议澳大利亚政府向日本郑重索赔,太伤自尊了!看看人家中国翻译的,第一是个大国,第二挨着大洋,第三跟很多“利亚”都是亲戚,这才叫学问.

最后说说荷兰跟比利时.日本把前者叫“和兰”,把后者叫“白耳义”.第一个也说得过去,就是有点土,好像一个村姑的名字,春兰的妹妹.不如“荷兰”,字面是两种花卉,看着就清新悦目,而且该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叫“荷兰”也名副其实呀.后者“白耳义”则在字面上缺乏美感,令人想到“耳朵里爬满了白蚁”,即便单论“白耳”二字,也木过除了跟动物有关,就是跟“一穷二白”有关了.

那么中国叫做“比利时”,好在哪里这里面难道包括了什么高雅的意思吗当然了,孔老师告诉你一个掌故.晚清时候,有个比利时的鬼子军官,是个中国通,混在八国联军的队伍里,到北京占了不少便宜.和谈时,他质问中国人为什么把他们国家的名字翻译得那么不好,不如“法兰西”、“葡萄牙”那么美丽,是不是看不起敝国呀清朝一位大臣,就指着门口的桃花,给他出了一个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满座想了半天,无人能对.那位大臣缓缓说出了下联:“法国荷兰比利时”.鬼子一听,不由得感叹,自己的汉语水平还是很差呀,遂不再那般嚣张了.

其实,国家如果不强盛,名字再好听好看也没用.国家强盛了,猫名狗字都成了香饽饽.不信,检测如当初把美国翻译成“灭国”或者“每日咳”,或者“煤里煎”,今天都一样有成千上万的人抱着人家大腿求灭求咳复求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