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走出去”需***的N种屏障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542 浏览:131214

●黄家坤简历

2002年4月至今,任英国著名版权写作技巧公司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td.省略

4.文化的隔阂

由于西方舆论和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报道很少,偶尔有的还是很主观的负面报道,而语言障碍,使得西方人也无法通过中文媒体了解我们.所以,事实上西方人普遍缺乏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常识性知识,这使得他们对中国作品的内容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当然,不排除那些使他们有强烈共鸣的优秀作品,如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兄弟》.

所以要打破文化的隔膜,一是从政府或民间的角度,加强在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的媒体宣传,让他们对中国更了解和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国的作者和出版商要多了解国际图书市场的阅读取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出版更有国际卖点的图书.

5.国内图书缺乏系统的版权营销资料


尽管图书内容是否符合西方读者兴趣是中国作品能否被选择的重要因素,但还需要一些能够帮助国外编辑衡量一部作品优劣的客观资料,包括:

作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量

版权的销售情况

媒体评价

读者经销商和编辑的评价

影视改编情况

作品获奖情况

以及其他任何关于作者和作品的独特资料:

作品英文梗概介绍(outline):由母语是英语的人撰写

作品的三个英文样章(sample chapters): 由母语是英语的人翻译

作者的背景资料英文介绍(author’s biography):由母语是英语的人翻译

作者照片和图书封面照片电子文档

作品电子书稿

6.欧美出版市场导向,中国作品面临本土作品的激烈竞争

百年来的欧美出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职业作家,他们不仅有专业的写作习惯,而且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加上有自己的写作技巧人帮助维护与编辑和出版社长期合作的关系,使得其作品的生命力强,成功率高.与缺乏专业版权贸易怎么写作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相比,再加上前面种种对中国作品特有的不利条件,就更增加了在欧美市场获得出版机会的难度.

7.中国缺乏对欧美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的图书报道

我注意到几乎全世界从事版权贸易的人都要经常阅读美国的《纽约时报》书评和《出版者周刊》,以及英国的《书商》杂志和《卫报》的书评版.但中国作品却很少有机会在这样的媒体上被关注.而本土,又缺少一份这样有国际影响力的书业权威媒体.这样对国际出版业及时了解中国作家的作品和写作状态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隔膜,缺乏必要的信息传输渠道.

以上是对中文图书走向世界的粗浅想法,希望抛砖引玉,使这个目前为止图书版权贸易中最艰难的领域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中国的优秀作品走向世界搭建起专业化版权贸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