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难出大师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00 浏览:130449

作家叶兆言说,当年确有许多大师,但我们没有珍惜他们,今天大师非常稀缺,但称为大师的人很多.大师,顾名思义是大有学问的人.季羡林先生名满天下,晚年敬谢“国学大师”的称号.季先生博大精深、多有建树,但学问主要不在“国学”而是印度学,印度学方面与季羡林先生并驾齐驱的还有金克木先生.金克木是著名诗人且精通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等,翻译的语种和内容十分驳杂,小说散文之外还翻译过两部天文学的著作.

现在有人提倡“国学”和读经,此举能否造就新一代的大师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说:“首先是书,让所有研究国学的人或对国学感兴趣的人,准备两三间房子专门放书,在今天是不太现实的.我的老师刘盼遂先生,爱书、写书是出了名的,当年我到他家去,他和师母住在一间小屋,剩下所有的房子,我忘了一排是几间,全是林立的书架.就是今天,有这个需求,有这个,有这个经济财力,你哪里去写那样的书?写来的书你放在哪里?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放书也不够.”这些话透露出对老师的崇敬和爱戴,也让我们体悟到大师的功底在“读万卷书”.

做学问师承关系很重要.刘盼遂的老师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黄侃.黄侃、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均是国学大师章太炎门下弟子.黄侃的学问最好,成就与章太炎不相上下.读书做学问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徐凡澄于梵文、宗教学的研究不亚于季羡林和任继愈,他终生铭记鲁迅先生当年对他的指点提携,为他一字一句校稿改稿.杨之水这位当年开着大卡车卖西瓜的初中生,今天成长为著名学者,缘于她在《读书》杂志担任编辑,受季羡林、徐凡澄、金克木、钱钟书、张中行等大师的影响和指点.试问今天还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学者、这样的机缘,这样的师生关系、师承关系?

大师者“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陈寅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但所作《柳如是别传》八十万字,资料之翔实,考证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钱钟书先生的研究囊括中外、熔铸古今,《谈艺录》《管锥编》所引典籍以万计,看似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但立论坚不可易.严耕望治学如集腋成裘,为文之前先做资料长编,如《唐代交通图考》整整做了四十年.如此之大师,是谓“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今天多少人能有此学识、有此悟性、有此执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即使语文教师也没有必要钻进历史的故纸堆.能不能出大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像大师那样读书做学问.教师要读书,主要是读经典,古今中外,广读博览,转益多师,不必限于古籍.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就精神食物而言,读什么书、读多少书以及怎样读书,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味.


(叶水涛,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