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与法治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730 浏览:127922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上线.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才需要用法律来规制和惩治,法治可以促进道德规范的施行.

陋习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与公序良俗格格不入,是一种社会的腐蚀剂,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它会冲击社会主义的道德.陋习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对立面,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相悖.陋习的存在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冲击,陋习长则社会主义道德消.它对社会主义道德的销蚀作用不可小视.其次,严重的陋习还会损害社会主义法治.为了张扬公序良俗,我国把那些具有严重破坏力的陋习行为规定在法律中,使其成为法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防范人们触犯.因此,那些具有严重陋习的行为会直接违犯法律的规定,造成不法状态,、行人乱穿马路、打架、乱扔垃圾等无一不是如此.最后,陋习还会破坏良好的社会主义风尚.我国良好的社会主义风尚以公序良俗为基础,可以促进优良的社会风气,形成理想的社会环境.可是,陋习则会破坏这种良好的风尚,以致变坏社会风气,搞乱社会环境,使社会处于不和谐状态.可见,陋习对社会的腐蚀作用还不小,必须加以克服.

克服陋习有多种手段,法治是其中之一.利用法治来扫除陋习有其优势.第一,它具有较强的规范性.法律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把法律规范规定的详尽、易于操作,这样便有利于适用法律,其中包括公民的守法和执法人员的执法等.人们遵守了法律的规定,依法办事,陋习便自然而然地被扫除了.我国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行人在道路上的行走,作出了明文的规定,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比如,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过,等等.大家都按这些规定行走,擅自横穿马路的陋习也就自行戒除了.第二,它具有较强的强制性.法律由国家制订,还有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违反者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制裁,它的强制力度较大.这也是它较易施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在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各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都作了制裁的规定,违犯人要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中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等.行人如果违反行走规定并触犯了这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受到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在这一强制力之下,公民便不得不遵守法律规定了.第三,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法律以科学为基础,是一种科学的行为规范.相反,陋习则是不科学或反科学的习惯和行为.只要遵守了法律,就有利于陋习的改变.我国于1984年11月1日施行的水污染防治法,以科学的保护水环境为出发点,作出了一些规定.它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等.这一规定的实施就有利于改变有些人随意向河流倾倒垃圾的陋习.第四,它具有较强的反复适用性.法律不仅人人都要遵守,而且还会持续生效,可以被反复适用,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一直遵守,任何地点和时间都是如此,保持一种常态适用.它不会因人因事等原因而被随意改变,只要出现了违法的情况,行为人就会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较强的反复适用性可以有效地扼制陋习的反弹,始终保持良好的习俗.可见,用法治来抵御陋习有其特殊性,也为其他手段所不可替代.

要充分发挥法治在消除陋习中的作用,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这一素质包括公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识、掌握的法律知识和遵守、执行法律的能力等.只有提高了法律素质,公民才会尊重法治的权威,自觉依法行事,做一个守法公民,主动克服陋习.其次,不断完善立法.法律是―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为规范,只能完善了,才可达到应有的规范效果,抵御陋习也是如此.要把良好习俗及其具体的操作、陋习的表现以及对其的制裁等一些内容都作较为完整的规定,人们才可有的放矢地遵守和执行,以达到弘扬良俗,克服陋习的效果.再次,产格执法与司法.只有严格的执法与司法,才能真正树立法治的权威,体现出法治的严肃性,表现出法治的特有效用.不管是行政机关执法,还是司法机关司法,都应严格依法进行,充分体现违法必究、执法司法必严的法治精神,有力打击各种严重的习,在全社会竖立正气,传播良好的社会风尚.最后,切实推行法律监督.法律的实施需有切实可行的法律监督,以使法律能在社会生活中全面得到落实,体现法治的作用,较为理想地灭除陋习,发扬良好习俗.以上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一个都不能缺少,否则就会影响法治在克服陋习中的作用.

在中外法制史上,都有用法治来惩治陋习的做法.中国古代有用刑法来打击这一陋习的规定,其用刑还不轻.唐朝的主要法典《唐律》规定,凡是财物的.都要被杖一百;如果赃物的价值达到5匹绢数额的,要被徒一年;提供财场聚赌和提供赌具的人,也都要被杖一百.明朝的主要法典《大明律》也有相应的规定,只是在处罚上作了调整.它规定,凡是和提供场所的,都要被杖八十;同时,赌资没收.清朝的主要法典《大清律例》也做了规定,内容与大明律的相同.在外国法制史上,有不少法律也都打击随便打架的陋习,其用刑有用同态复仇的.在西亚的《汉穆拉比法典》中,有此类规定.它规定,如果打架而折断了一个人的骨头,那么处罚也是折断他的骨头.西亚希伯来法也用这种同态复仇方法来惩罚的行为.它规定,打人以致打死的,一定要把打人者治死.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也贯彻类似的精神.它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杀人的处死刑等.中外历史上用法治来惩治陋习的做法,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如果能把其他手段与法治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抵御陋习,那就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的道德手段十分重要.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上线.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才需要用法律来规制和惩治,法治可以促进道德规范的施行.我们党很重视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这十分有利于破除陋习,养成良习.2001年在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不久前,总书记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方向.当人们普遍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之日,也就是陋习被全面克服之时.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提出和践行对全面征服陋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改变陋习和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法治都刻不容缓.让我们充满信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不断破除陋习,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和可爱.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改变陋习和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法制都刻不容缓.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改变陋习的重要性,在理念上厌恶陋习,树立接受良好风俗习惯的观念.同时,要用实际行动积极改变自己的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另外,公民之间还可以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甚至互相交流自己在改变陋习和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有益经验,培育一个维护公序良俗的氛围和环境.让我们充满信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不断破除陋习,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和可爱.

编辑:卢劲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