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新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四观”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07 浏览:134447

摘 要:近几年,90后已经走入大学校门,成为大学新生的主体,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90后大学新生的特点,提出加强“四观”教育的新思路,旨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90后大学新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85-02

自从2006年秋季全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以来,“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四门新课程之一,是新生入学必修的第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基础”课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下简称“四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对象的年轻化,90后成为大学新生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基础”课教材突出体现“四观”教育

(一)教材围绕“四观”教育整合内容

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八章内容和结束语组成.绪论部分针对大一新生刚刚迈进大学校园在学习和生活上面临的不适和困难,分析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优良的学风,明确成才目标,引发大学生对“四观”问题的思考.第一部分为一至三章,属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范畴;三章内容相互关联,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集中阐释道德观教育的有关内容,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为什么要具有这样的道德,以及怎么样培养和养成这样的道德.第三部分为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七、八章,集中体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本部分以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使他们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法制观.结束语部分以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逻辑归宿,这与“四观”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吻合.

(二)教材的编排诠释“四观”之间的内在逻辑

在内容上,教材的主体部分以“四观”教育为主线;在编排上,教材充分体现“四观”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理论在内容选择上更为集中,突出了二者的整合.教材在第三章将价值观作为人生观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人生观、价值观不再是枯燥难懂的哲学问题,而是成为每位大学生需要探讨和思考的人生问题,使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其次,在第五、六章,将道德观与法制观教育相结合,弥补了之前道德与法律相分离的不足,充分体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一方面贯彻党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懂得在自身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道德的“自律”与法律的“他律”是有机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最后,教材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集中在第一部分,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依次置于其后,内容设置遵循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的逻辑规律,形成一个环环紧扣、有机融合的完整“四观”教育体系.

二、90后大学新生思想现状分析

为了上好思想政治理论的第一课――“基础”课,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四观”教育,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其他三门政治理论课打下坚实基础.

(一)自我意识明显,不迷信权威,更具怀疑精神,但辨别能力弱

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在宠爱和呵护中长大,这造就了他们极强的自我意识.一方面,与80后的一代相比,他们更自信、更张扬,他们思考问题、处理事情多以自我需要为中心,较少顾忌他人感受,团结协作意识差;另一方面,较强的自我意识体现为他们思想上的独立,他们善于思考,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他们不喜欢教条的说教和死板的灌输式教学,不迷信权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喜欢提出怀疑,喜欢通过亲身实践来接受前人的结论.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深,在互联网技术极度发达的今天,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免会对缺乏辨别能力的90后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我们做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更重个人实际利益,价值评价更宽容

90后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和社会转型中长大,他们的价值取向更趋于多样和实际.虽然大部分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价值观,但受市场经济注重追求物质利益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简单地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还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对未来感到迷茫.关于“理想信念”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90%的大学新生都会在大一提出入党申请,但问及入党动机时,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基于“信仰共产主义”和“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分别占5.8%和13.5%,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有利于在校的发展”和“方便找工作”,占70.4%,还有10.3%的学生是“说不清”.这表明,目前90后大学新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价值取向趋于实用,强调实际利益的获得.同时,他们对道德评价更宽容,“他们对各种事件、行为的容忍度空前提高,似乎不存在绝对的‘真善美’和‘检测丑恶’,对他人的价值评价取向给予充分的尊重”[1].

(三)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知行脱节较为严重

90后的一代大多都接受过较良好和全面的教育,他们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理解道德的作用,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拾金不昧、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助人为乐等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评价‘因学习压力大而考试’的行为时,仅有10.38%的学生认为‘情有可原’,而选择不能纵容行为的学生比例达53.83%”[2].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考试有悖于道德,但各种考试现象仍屡禁不止.不可否认的是,对一些学生而言,即便他们认同某种道德规范,但未必能把它作为行为准则,导致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平普遍偏低、知行不一的现象. (四)法制意识淡薄,对德与法的界限认识模糊

总体来看,90后拥有一定的法律常识,认同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能够做到自觉守法,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害怕被惩罚等原因而遵纪守法,他们并没有真正把法律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这正是知行脱节的原因之一.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德与法的界限认识不清,在面对复杂的情境时,他们缺乏法律知识,对自身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是触犯道德良知,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已僭越法律,走向违法的深渊.显然,加强法制观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四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将“四观”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

由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特点,在进行“四观”教育时,要以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使正确的“四观”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所思所想.例如,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可以从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现状入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所需,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设定奋斗目标,在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坚持将“四观”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基础课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二)注重道德观与法制观相结合的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知行不一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大学生当前的道德水平,使道德认知内化为行为自觉,达到知行合一,要求我们将道德观教育与法制观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道德观教育,使学生崇尚美德、求真求善,自觉遵从道德的规范;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放弃法制观的教育,通过法律的强制性,也就是用“他律”的方式,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在行为上严格遵守.

(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上好“基础”课、做好“四观”教育的关键

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由这门课的性质决定的.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自己在课堂上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是要启发、感化学生真挚的心灵,只有拨动每个孩子最隐的那根独特琴弦,才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得到他们心灵的共鸣,有效的“四观”教育才能实现.这一方面表现为教学中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地在各方面做学生的“模范”;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洞察力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力上.要针对90后学生的新特点,不断听取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理论业务素质和创新素质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从而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实现“基础”课的教育目标.

90后大学生在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作为教育者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只要教育者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目光审视他们,同时又不过分纵容和迁就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大学生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矫正,一定可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