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能沦为打压舆监督的工具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35 浏览:11716

甘肃张家川少年发帖被刑拘事件以当事人杨某获释暂告一段落,但相关的争议并没有平息.

诚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依法治网要警惕歪嘴和尚》所说:“‘张家川事件’之所以成为舆论焦点,除了对被拘未成年人的同情,更多地还与‘两高’刚刚出台的打击网络不法行为的司法解释有关.”在这篇评论看来,“‘两高’司法解释明确了网络诽谤、寻衅滋事等不法行为的适用条件,对一些法律模糊地了清晰界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既是‘授权’,也是‘限权’,目的是告别依靠个人意志、行政命令的管控,将‘依法治网’进一步纳入‘依法治国’的框架.”张家川事件的出现则让作者看到了一种现实而又即刻的危险,即“少数地方的少数执法者未能准确把握这一解释的精神实质,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甚至将其作为拒绝舆论监督的手段.”


这样的视角,并非多么新异.张家川事件刚于网络,多数声音就认定,事件的背后,透露的仍然是权力的一种惯性,因为不耐烦交流和对话,也从未习惯被质疑和批评,权力的骄横和傲慢几乎随时都有发作的可能.从事件的过程看,张家川处理过程中的瑕疵是显而易见的.刑罚对言论的介入应该十分慎重,这本是法治国家的常识,就事实而言,杨某在网络空间的发言与警方指控的“闹事”并无因果关系,加之其未成年人的身份,其不当言论何至于要运用刑罚进行规制?刑拘期间,当地警方阻挠律师行使职权更是对刑诉法的公然违反.而追溯事件的诱因,当辖区一个公民非正常死亡之后,张家川是否做到了充分的信息公开和足够的释疑,也无一不值得深刻检讨.

“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甚至将其作为拒绝舆论监督的手段”,可以认为,这一点正是张家川事件的要害.从之前的舆论汹涌,到当下的《人民日报》一语道破,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显然表示,依法治网存在着共识,即一方面应该坚持依法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某些部门和某些公职人员心怀叵测剑走偏锋,使法律沦为打压舆论监督的工具.

应该说,公众的警惕性是一直存在的,然而这种警惕性并没有随之产生多少现实的力量.事实证明,仅仅对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打压舆论监督的行为保持警惕是远远不够的.要让这种警惕性产生现实的力量,首先需要建立宽容公民言论的机制,不给一些手握权力而又对公民言论心怀忌恨者以打压的机会,其次则是落实追责制度,打压舆论监督的行为理应付出代价.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