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途径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63 浏览:20661

摘 要:“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典范,也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题中之义,实践教学依托教育“三贴近”原则,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教学实践形式的选择,以及实践总结和反思,增强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实效.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青年为目标,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设置的实践性特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参与实践,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理解和认同,巩固教学成果[1].虽然思修课本质上也内含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然而,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为“基础”课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便利,对实践的开展也提出相应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修课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诉求

“基础”课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真正学到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但是思想和心理的变化只有通过行为表现才能得以印证,也就是,对改善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方法只有通过外在的言行来衡量,否则我们无从看到教育的效果.但是品德的内隐性给教育评估带来一定的难度,对该问题的无奈态度导致学校对学生品德评价竟成了应付了事的教育累赘.当然这对评定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来说,最终也只能通过行为表现来衡量.社会需要的青年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强者,也不仅仅只是口头上的“君子”,现实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言行不一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甚至用所学的专业技能做违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

课程设置的依据和目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实际.如我们所知,高职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府,高职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和应用.因此从专业课设置到课程选择都体现出实用的意义.而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尤其是道德和品行的要求从未远离人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期待.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之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法律实践能力无非是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不论社会需要还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将促使”基础”课向实践转化,因此,高职院校“基础”课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要求更加强烈.

二、实践教学确定的“三贴近”依据

(一)贴近生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反映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大学生作为新时期新思想的开拓者和创新的主要依靠力量,有义务也有必要了解社会变迁.通过关注社会民生,针砭时弊,提升自身思想水平和法律素养.思修课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反映大学生当下和未来生活的最好形式,通过反映生活和再现生活,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生活,提高生活技能,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二)贴近实际: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只是理论认知的过程,而实践活动是将认知付诸行为,验证认知有效性的最终和有效途径.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有理想有追求的鲜明个体,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不再拘泥于老师的说教,而是能够根据自身现实体验,做出独立判断,也只有让他们真正体验和验证,才会在他们内心里认同书本的道理,并自觉将其上升为内心信念,指导今后的社会行为.

(三)贴近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关注的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质.因此在内容的选择和实践课堂形式的确定上,都应该是学生可以接受,在生活中实实在在感到困惑的周遭问题.思修课的教育目标和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大学生本人,教育的侧重在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仅仅站在社会发展的理想视角,无视大学生的真正需要.所以思修课不论多么高深、多么抽象、教学设计多么美好,都不可以脱离学生.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一)基础——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劳动分工只有职业不同,而没有尊卑贵贱的差异.通过思修课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业的根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一部分,不同从业人员在政治、经济上都有是平等的.不同的是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从业态度和职业品德.基于这样的认识,高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有的放矢,其核心是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为其以后步入社会打好道德基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认知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实际需要,教育内容不断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入学新生的职业理想教育,端正专业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切实端正其职业价值观,培养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品行;对大三学生做好求职心态调整,培养其求职技能.

(二)关键——实践环节选择

“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实践形式的选择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因为受教育者性别,年龄、思想实际以及专业要求有很大差异,教学实践具体采取什么方式,不得不考虑到客观实际情况.当前高校普遍设立勤工助学机构,为大学生参加有偿劳动提供很多机会,不仅缓解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人格品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形式,能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问题、深入对理论和形势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责任意识.根据当前高校主要采取的实践形式,本文将“基础”课实践教学分为真实场景实践和虚拟场景实践.


真实场景实践:真实场景实践主要以社会实践为主,包括校园实践,如班级和院系学生干部竞选、主题班会、网络时事论坛,心理健康监督互助活动等,还包括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到食堂、超市工作或担任家庭教师等有偿社会实践,或者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进行义务演出、普法宣传、实施医疗援助,也可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等义务怎么写作.这些实践都是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并真实体会实践过程的活动.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适应社会的能力,丰富生活阅历.

虚拟场景实践:该实践主要依托课堂教学,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开展案例教学、时事讨论、观点辩论、情景再现和模拟法庭等虚拟的实践活动.其中案例教学是“基础”课普遍采用的实践形式,通过间接描述活生生、真实的故事,向学生直观地说明现实的道理,为理论说教提供事实证据.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说理性强,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可以借助模拟法庭的授课形式,通过法庭审案场景的设置,帮助大学生理解我国法律条文和司法程序,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某种角色,再现生活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情节,在参与过程中产生道德情感,培养道德移情能力.

(三)提升——感悟与反思

为确保实践活动真正有效,每次实践活动都要经过事前计划和事后分析,让实践者真正从实践中有所收获和感悟.进行实践之前,首先要根据“基础”课教学要求,确定实践目标和范围,作出详细周密的计划.其次,向学生说明实践的意义,得到其本人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认可.第三,针对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调查,要求大学生做好调查记录,掌握第一手调研材料,通过科学分析和讨论,撰写调查报告,不断总结和反思,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2]通过实践课的教育形式培养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提高独立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基础准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