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风波”:是法律纠纷还是文化冲突?

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003 浏览:33950

狗年伊始,正如“馒头”在《无极》中成为众生纷争的源头,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现实世界里也掀起轩然大波.陈凯歌状告胡戈,一时间舆论关注,众说纷纭.

面对中国网络短片侵权“第一案”,法律专家也莫衷一是.有的法律专家认为,陈凯歌告赢胡戈的可能性大.胡戈将影片拆分、配上不同于原片的内容进行传播,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侵犯了著作的完整权.而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夏善晨则认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只不过是网络文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另类文艺评论”.他表示,所谓侵权,必须有两大要件,一要有商业目的,二要使对方的商业利益受到损害.从目前来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不仅没有损害《无极》的商业利益,还可能增加它的票房收入,因为许多人是看了“馒头血案”才走进电影院看《无极》的.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指出,网络娱乐所特有的“恶搞文化”现象,是此次“馒头官司”的另一根源.“其实,这场官司的根源可能还在于陈凯歌与胡戈之间有‘代沟’,陈凯歌也许对现代网络文化、对年轻人网络创作心态很不理解.”

“恶搞”这个新兴网络语言似乎不含褒贬,仅用来表达“搞笑到了极限”.事实上,拿知名电影开玩笑的“恶搞”在电影业中早已有之,由此形成的戏仿已经是电影业一种很常规的喜剧手法.胡戈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代表了解构文化的一个发展.在西方,这种解构艺术早就存在了,比如好莱坞的《侏罗纪公园》,曾经被恶搞成《侏罗鸡公园》,但原来的制片方并没有什么反应.在美国,影迷恶搞片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从大量的科幻片和剧集中派生而出.随着网络、DV的普及,影迷电影迅速发展.电影人乔治卢卡斯就是影迷恶搞电影的铁杆拥护者,他甚至专门开设了每年颁发一次的“星球大战影迷电影奖”,鼓励影迷围绕《星球大战》创意发挥.这种恶搞喜剧如今已经成了好莱坞一大卖座法宝,以“毁片不倦”的姿态糟蹋一部又一部的经典电影.

从网络发展的趋势来看,流行文化已经有开始越来越反传统、反主流的趋势.中国有一亿网民,这些人又大多为18至30岁的年轻人.他们对一切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出现的新鲜玩意感兴趣,这会让他们得到颠覆的快感.网络则无限扩张了他们的触角和,一旦他们发现什么,就会火速通过“自己的网络”再度传播出去.

“当成孩子一般的《无极》被人糟蹋得面目全非,陈凯歌的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没有严重到‘无耻’地步,这不过是现代年轻人的自娱自乐,可以一笑了之,甚至可以将这个年轻人收到自己的门下,为自己今后的创作怎么写作.”于海认为,文化趣味或者娱乐取向的差异,是引发“馒头官司”的内在因素.

一些专家指出,“馒头血案”这样的另类表达,代表了新兴而强大的网络文化、娱乐需求,让中国的文化氛围更加宽松、活泼、多元.

“馒头血案”究竟是平民趣味对掌握娱乐话语权的文化精英们的颠覆,还是网络娱乐的新鲜创造?透过胡戈和他的“馒头血案”,人们再次感受到了网络日益掌握娱乐话语权的力量,网民们在某种意义上将这种现象视为新型“娱乐”.网络娱乐的日益发达,折射出在中国正日益活跃的一种“后现代文化活力”.这些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混淆古今中外,杂糅南北东西,对过去的作品放肆地挪用和戏仿,绝不一本正经.往往看的时候酣畅淋漓过把瘾,看完后没有太多意味深长.有学者认为,网络创作自由宽松、拒绝沉重,反映出了新型娱乐需求和倾向,作为一种可能在未来长期伴随我们的文化形态,它应当引起主流文艺界更多关注.

链接:“馒头”版《吉祥三宝》

“阿爸!”“哎!”“馒头出来网友都看了吗?”“对了.”“馒头出来无极去哪里了?”“在欧洲.”“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没人看了.”“馒头、无极、网友就是吉祥的一家!”

“阿妈!”“哎!”“无极出了什么时候出的馒头?”“无极被大家痛骂的时候.”“馒头出了陈kg能坐得住吗?”“他已经告了.”“陈kg告来告去能告赢吗?”“他会长大的.”“无极、馒头、陈kg就是吉祥的一家.”

“宝贝!”“啊”“馒头像太阳照着无极.”“那无极呢?”“无极在跟着陈kg旅游.”“那陈kg呢?”“陈kg正在狂吼.”“噢!明白.”“它们三个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综合摘自《文汇报》、《河南日报》、《网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