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走转改”全面提升引导力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08 浏览:119652

一、

现代社会,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面对舆论环境深刻变化、传播格局深刻调整,党报必须增强权威性、提高引导力,才能巩固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这一点,党报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改革发展的关键点,抓住党委政府重视和人民群众关注的交汇点,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对于党报来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坚守喉舌性质、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怎么写作中心、怎么写作大局、怎么写作人民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工作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健康繁荣的基本方法,是提升社会影响力、把握舆论主导权的重大举措.

走基层,才能获得“源头活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国际环境愈加复杂,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繁重,人们收入普遍增加但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健康但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党报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走”下去,不当坐等来稿的“衙门记者”、掠人之美的“署名记者”,才能把握时代进步的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把握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从而胸怀大局而不一叶障目、准确定位而不剑走偏锋,解疑释惑,提振精神,凝心聚力,激发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转作风,才能抓到“真材实料”.改革开放使社会面貌和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为新闻宣传提供了丰富的报道资源.而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一些采编人员恰恰不自觉、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群众、远离了生活.基层蕴藏着最丰富、最鲜活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会有底气、长灵气,深入生活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激发真情实感,党报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转”过来,不当面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才能抓到“真材实料”,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先入为主,反映生活而不是裁剪生活.深入到改革和建设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新闻报道就会有思想性和现场感,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才能让群众看得懂、认得上.


改文风,才能实现有效引导.党报宣传的根本目的是怎么写作群众、团结群众、鼓舞群众,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的怎么写作对象和宣传主体.但很多时候,一些新闻报道“写谁谁看,谁写谁看”,影响不大,效果不佳.改文风,是遵循新闻宣传规律、提高新闻宣传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也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增强新闻宣传效果的需要.只有真正“改”好了,不当照抄照搬的“文件记者”、复制粘贴的“电脑记者”,报道才能吸引人而不自说自话,才能感染人而不至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从百姓的视角看问题,以群众的语言说事情,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作报道,才能力戒空洞性说教、模式化宣传,群众愿看想看,而且看了能得到启示、受到启发,才能达到宣传、引导的目的.

二、

等五部门部署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贯彻,认真落实.高标准要求: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促进全员素质和报道质量双提升,在全省做表率,在全国争先进.高起点推进:开辟“记者走江淮”主打专栏和“蹲点调研”、“一线聚焦”、“现场体验”等8个分专栏,六个地方版每天至少推出一个专栏、刊登1―2篇报道;开展“百村行”等专项活动.高层次带动:集团和系列报刊社负责同志以身作则,带队深入基层联系点,调研问题,采写稿件.

在“走基层”中融入群众、学习群众.“走基层”不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能是应付差事、完成任务.我们要求并坚持:走基层要“深下去”、“蹲下来”,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要用眼用脑更用心,向群众学习,走进群众的心坎.采编人员纷纷离开电脑桌,走出编辑部,宿农家,钻大棚,下矿井,挤市场,体会基层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走进特殊群体,与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一起过中秋、度国庆、过重阳,了解他们的希望、需求;直面热点难点,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看法和意见,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在“转作风”中发掘素材、激发灵感.到了基层不等于就转变了作风,空间距离近了不等于与群众的感情就近了.我们要求并坚持:转作风必须“一身汗、泥”,捕捉鲜活素材;必须怀着感情、带着思考,激发新闻灵感.采编人员改变过去那种直奔主题、要材料编新闻式的采访,而是在与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话收成、说希望中,细心观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变化,细心体会经济社会变革中群众思想情感的新变化,细心感悟他们的忧愁与喜悦、焦虑与期盼,找准报道的新闻眼和引导的切入点.

在“改文风”中锤炼本领、提高质量.“改文风”决不是把说话的人由领导置换为群众,决不是在新闻报道中简单引用几句方言土语口头禅,决不能是观光式采访、见闻式报道.我们坚持并要求:改文风必须“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用事实体现思想、表现主题;必须讲求主题、素材、语言相协调,做到思想性、鲜活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采编人员在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中受到教育,改变了获取新闻素材的渠道,引起了情感深处与基层群众的同频共振,更新了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采写出来的报道就有了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清新的语言,散发着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息.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长期任务,不能“一阵风”,不能“运动式”,不能“时尚化”,必须来真的、干实的,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党报应把“走转改”作为队伍活力之源、工作创新之本、事业发展之基,进一步升华思想认识,细化工作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坚定不移、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

促进“走转改”常态化.制度不要多,关键是真正管用、切实执行.将重点强化两项制度:一是完善联系点制度.联系点要相对固定、相互穿插;相对稳定、适时调整.联系点要常联系,定期不定期深入联系点、驻地采访、蹲点调研,使之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检验宣传效果的平台、锻炼采编队伍的基地.二是完善考核制度,真考核、严要求,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把“走、转、改”开展情况和实际成效作为采编人员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作为单位工作考核、班子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促进办报理念再创新.牢记党报使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群众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党报的怎么写作对象和表现主体;确立群众视角,双脚扎根基层;注重群众反映,笔触伸入生活;运用群众语言,版面留给群众.多报道基层群众身边的新鲜事,多报道基层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多报道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听民声、写民情、解民忧,充分发挥好党报怎么写作群众、引导舆论的功能.

促进新闻报道上水平.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推进新闻宣传创新.创新主题宣传,找准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注的结合点、共鸣点和兴奋点,进一步增强权威性;创新报道内容,回应百姓关切,解答百姓疑惑,进一步增强贴近性;创新报道形式,采用百姓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力求清新活泼、朴实自然,进一步增强可读性,使党报发出的声音更响亮.

责编:叶水茂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