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观照下的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65 浏览:131114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要从全局出发.把每个知识点放在“全盘”中去分析考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整体性 观照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20-01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有机整体性是一个文学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基础.俄国著名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指出,各类艺术作品的主要特性是”完整性、有机性以及这样的物质:形式和内容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表达艺术家所体验过的感情.”我国现代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也曾经说过:“一个艺术作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有一股生气贯注与全体,某一部分受影响,其余各部分不能麻木不仁.”所以文学作品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的整体观照.


一、 阅读教学中追求整体性的文化溯源

整体思维是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实践活动及价值目标.在传统哲学中,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整体观点.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人”.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和自然是一气相通的.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各自的语言必然也显示了不同的特点.我国的传统思维是重整体、重直觉、重意合,所以表现的是整体直觉的阅读方式.而西方追求的是理性思维,以分析为主,他们的语言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季羡林先生以为:中国的汉语表露中国的“心”,表露中国的文化,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汉语语法讲究的是虚实感,弹性建构,所以在阅读中往往要受语境的制约.季先生说,读汉文的方法必须是“左顾右盼,看上下文,看内在和外在的联系,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句子的内容.”

二、 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格式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意为“组织结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包括:整体性、直觉性、心物同形、完形压强.整体性是最基本的理论.整体性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内涵:一是“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二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格式塔性质.”可见格式塔心理学十分强调整体性原则.这一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却是完美的整体,所以不可肢解于断章取义.然而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都存在着拆解作品的不良倾向.使得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失去了整体和谐的美,也失去了作品的美.

三、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正确的方法引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一)反复吟诵,潜心涵泳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很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主张反复吟诵,潜心涵泳,以求明达文义.古人读书时遇到难解处,往往借助反复诵读,以求得融会贯通.王充《论衡恢国篇》中的“夫经熟讲者,要妙乃见.”“积累岁月,见道弥深.”说的是书读熟了,自然就会懂得其中的微妙深刻的道理.南宋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一书中也提到“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贯通后而义理自出.”还说“去尽皮,方见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在这个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一遍一遍的诵读是不可能达到“方见髓”的境地的.反复的诵读涵泳,学生在体悟中提高了语感能力,更加提高了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二)统筹整体,兼顾局部

整体性思维方式决定了在阅读中要以大观小,从整体着眼.例如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的几句话:“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不通读全文,学生就会觉得这是病句.然而解读全篇后,就会领悟到这是作者使用修辞重复格突出强调枣树,重在歌颂枣树.理解了整体,就会理解局部,反过来,分析局部,也会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标题入手,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揭示文本的主旨.2、分析重点字词句段,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用意,进而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分析重点人物性格、形象,分析一些鲜明人物的形象,会很好地把握篇章的意思、作者的意图.4、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通过分析篇章结构的特点来整体把握文本.

(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虽然新课标中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多元化解读,可是面对一篇文章,如果学生没有一点相关的知识储备,那么就不会达到好的阅读效果,自然多元解读也会受到阻碍.阅读是以学生的“前理解”阅读的.如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诗句中的“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如果不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就不能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们的悲惨遭遇,们的衣着和打扮早已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天宝年后,社会上妇女的打扮已改变,而们却在“冷宫”中不得知,此时的唐玄宗只宠杨贵妃一人,即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所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创作意图等是十分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才能与文本达到“视域融合”.

新课标强调“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体性地把握文本,进而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