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月刊的白话进程其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71 浏览:13623

【摘 要】《新青年》作为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历来关于《新青年》的研究,多是与白话文运动或新文化运动相结合的,而纯粹研究其自身白话进程及影响的还相对较少.本文选取了《新青年》月刊的一至九卷①,重点探析《新青年》月刊从文言文体发展到白话文体的进程,并探讨了《新青年》月刊白话文后,对其他报刊以及当时各种文化运动的影响.

【关 键 词 】《新青年》 白话文 白化进程

一、研究缘起

白话文的应用,在中国早有基础,元明清三代的小说与戏剧,早就采用了白话文,也取得了巅峰成就.但当时的白话风潮并没有彻底颠覆文言文,出版文体还都是采用文言文体.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先进思潮的传入,我国开始受到西方影响,民间白话文体增多,出版期刊方面的白话文媒体开始出现,如《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白话媒体.“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开展,各界先进人士共同发起了白话文运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很多学者称《新青年》是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因此《新青年》自身的白话进程及其带来的影响值得研究.《新青年》月刊于1915年9月创刊,1922年7月休刊,一共九卷,每卷六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新青年》.

二、白话进程铺垫

《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名为《青年杂志》,书中刊载的文章都是用的文言文体,无新式标点符号,月刊的前三卷主要是文言文体,只出现了一部分白话,主要是连载的翻译国外的名著.第一卷第二号中,薛琪滢女士翻译的英国王尔德的《意中人》,书中描写的是英国人的政治社会生活,其中人物介绍和剧情进展分析还是用的文言文,但其中的人物对话用的白话文:“你今晚赴哈托洛克夜会吗”“我想去的,你呢?”不过这也只是简单的白化.这篇译文采用横向排版,有中英文对照,有断句,但未使用新式标点.与此类似的翻译,还有陈嘏译的《弗罗连斯》、《基尔米里》.

月刊的第二卷第一号有胡适翻译的俄国短篇小说《决斗》,正文前对作者和文章的简介用的是文言文,译文正文用的偏白话,是早期白话小说的雏形.同样的还有第三卷第一号胡适翻译的《二渔夫》,第三卷第四号刘半农翻译的《琴魂》.《新青年》所刊登的国外文学要求有新的语言形式与之相适应,这就决定了《新青年》白化的必要性.

月刊的第二卷第五号中,刊载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明确提出要改良文学,提倡白话文体,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需从八事入手等”(后称八不主义)包括文章内容、格式、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建议,写文章须“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其中第七和第八“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能明确的看出对于白话文体的提倡.这八条建议,为后来的白话文写作甚至现代汉语构筑了一个普遍系统.②随后,在月刊第二卷第六号中,陈独秀先生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声援胡适的文学改良观点,这也间接确定了《新青年》接下来的发展,会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

三、具体白话进程

月刊的第三卷开始出现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倾向.第三卷第五号中的读者论坛栏目,有一署名为“易明”的作者,写了名为《改良文学之第一步》的文章,称“窃以为文学改良当先普行俗语等与友人冯若飞来往手札皆纯用白话体,”他认为白话文“为心所欲言,无不可达之”,这体现了《新青年》的读者对于文体白化的要求和支持.

月刊第三卷第五号的通信栏目中,刊登了钱玄同写给陈独秀的信《关于应用文改革大纲的十三点》,信中写道“先将改革之大纲十三事函告”.这十三点主要是关于提倡将新青年改革为白话文,“以国语为之”,选字要普通,语法要求也偏向现代白话文,“不许倒装移置”,小学教科书、通俗报刊杂志需要注音,数目字改为阿拉伯数字;对于排版格式,改为“左行横迤”,并提出应该分出多样形式的印刷体.这是很明确的提出改《新青年》为白话文体,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步骤,陈独秀在回信中说“先生所说的应用文改良十三样,弟样样赞同”,这也为月刊后期的全面白化奠定了基础.


《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一号开始刊登白话文,但不是所有文章都使用白话.在通信栏目中,胡适和钱玄同的通信《论小说及白话韵文》中诠释了白话之义,“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语;白话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钱玄同先生在1917年10月31日给胡适的一封信中写道“现在我们着手改革的初期,应该尽量用白话去做才是.倘使稍怀顾忌,对于文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舍去,那么便不免存留旧污,于进行方面很有阻碍”.这些文章的刊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白话文章,也使很多人开始尝试写白话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青年》的白话文进程.

月刊第四卷第四号,刊载了胡适先生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中提到“唯一的宗旨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与第二卷第五号的《文学改良刍议》都对《新青年》的白话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卷第三号的通信栏目中,有一署名为Y.Z的读者,写了《对于新青年之意见种种》,“我读贵志常很满意,但每月所出杂志里总有几篇不用白话的文章等你们是改良文学的先驱者,为什么这样的胆小不专诚”,刘半农回应他说“绝对主张白话文学的,现在未能全用白话文,却是为事实所限等并非胆怯”,这再次体现了《新青年》读者对于白话文的要求,以及《新青年》杂志本身对于全部刊登白话文体的倾向.

四、白话进程完成

《新青年》月刊的白话进程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出其白话进程,本文列出了月刊第四卷到第六卷的白话文数量和文言文数量的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新青年》从第四卷开始到第六卷,文言文的篇数在逐卷减少,而白话文的数量在逐卷增加,从第七卷开始,新青年上没有再刊登文言文的文章,包括通信栏目.月刊第四卷开始,《新青年》后期的一些杂志宣言、启事、自身社论等,都用白话文来撰写,已经基本肯定了其全面白话的大方向.第七卷第一号,刊登了“关于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本志从四卷起,采用新标点,并且改良行款”,以前所用的标点符号和行款,不能篇篇一律,这是还需要改良的,这表明《新青年》开始注意规范白话文的格式,促进全面白话的完成.第七卷的《新青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白话进程.第八卷起成为中国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因此宣传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增多,也都使用的是白话文体.到第九卷结束后休刊,《新青年》月刊也完成了它的白话进程. 五、《新青年》白话带来的影响

《新青年》月刊的白话进程与当时发起的白话文运动是息息相关的,在其白话进程中,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也对中国的白话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的仅仅四五年时间,白话文就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普及开来,迅速成为主流语言,渐渐地,一些文言文报纸也开始有了白话文副刊,文学类杂志更是争相采用白话文.③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既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也成为白话文作品的渊薮.”《新青年》的白话发起了白话文运动,也带动了其他纸质媒体的白话.自1918年起,北京的《晨报》、《京报》、《国民公报》,上海的《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大批报刊,纷纷开始在全部或部分版面刊登白话文章,支持白话文运动.④1934年6月,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20 世纪40 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巩固和深化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⑤这些报刊的白话都受到了《新青年》的影响,《新青年》白话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当然,《新青年》的白话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青年》白话进程前期虽然有很多倡导白话文的先进人士,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人,但是还有很多坚持文言文,反对白话的学者.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影响并不大,陈独秀表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不久, 林纾即发表《古文之不当废》,力排白话文.当时通晓西学的严复、林纾等人,在翻译作品或写作的时候,依然坚持使用文言文,他们是保持文言文的代表,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钱玄同.一直到《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了以《文学革命之反响》为题的争论信,钱玄同与化名为“王敬轩”的刘半农就文学革命进行讨论,支持白话文.

《新青年》是一本影响深远的杂志,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完成了白话进程,并发起和主导了现代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后期其他报刊的白话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鲁迅所说:“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这部影响深远的杂志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