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官话方言述评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17 浏览:31333

摘 要 :安徽省境内的官话主要是南部的江淮官话和北部的中原官话.对官话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方言分区研究成果突出:在语言的三个系统中.语音研究成果多,水平高;从地域上看.南部的方言研究比北部方言充分.

关 键 词 :安徽方言;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述评

安徽省境内方言复杂,除徽语外.还有赣语、吴语.但主要还是官话.徽语和宣城吴语研究有着比较好的传统,成果之丰富自不待言.而通行于安徽中北部的官话则一向被认为特点不明显而处于半冷不热的状态.能够见到的反映方言状况的材料多零星见于各地方志中.如《光绪重修五河县志》:鸬鹚,俗名水老鸦:蛤,俗日河瓢.蚬,音显,一日扁螺.《涡阳县志》:茄子,一名落苏,又名昆仑瓜.这些最多只能算是名物的训释.不是方言研究.建国后.在推广普通话的历史背景下开展了一些方言调查工作,集中反映在《安徽方音辨证》、《安徽方言概况》等著作中,现主要对安徽省境内官话区的方言研究做一简要述评.

一、分区、综合研究

《安徽省志方言志》应该算是对安徽省境内的方言进行全面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全书把安徽省境内的方言分成皖北中原官话、皖中江淮官话、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徽语、皖西赣语等几大块,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阐述其特点,并用十幅方言地图展示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差异.应该说本书是研究安徽方言必备的参考材料.李金陵《合肥话音档》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对安徽方言的分区也有所论述.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对安徽南部的方言分布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并从移民史以及方言接触的角度说明本地方言复杂状况的成因.其中来自北部江淮官话的影响尤其明显.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把中原官话分成五片,即郑曹片、蔡鲁片、洛徐片、信蚌片和汾河片.涉及安徽省26个县市.江淮官话分成三片.安徽省境内主要是洪巢片,共计24个县市.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通过五项语音特征的比较,建议把安庆、枞阳、桐城原属洪巢片的三地划归黄孝片.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分区标准.表明对这一区域方言研究的精深化.唐丽丽《影响安徽方言分区的若干因素探析》则从历史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以及移民的角度探讨安徽方言分区现状之成因.为解释安徽方言复杂的现象提供了另个视角.


二、语音研究

语音方面的成绩大概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是音系描写:二是语音现象的专题讨论:三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运用.方进《芜湖县方村话记音》、周元琳《安徽庐江方言音系》具有代表性.一些学位论文涉及到以前未曾调查到的方言点,如《安徽庐江南部方言研究》、《安徽怀远方音调查报告》、《六安话语音研究》等.在音系描写的基础上,对一些独特的语音现象有些专门的讨论.比如周景绍《合肥舌尖前元音i韵母特征》探讨了合肥话舌尖前元音i的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不断有人对此加以讨论.如伍巍《合肥话“-i”“-v”音节声韵母前化探讨》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声韵母前化现象.并说明了音变的过程,但并没有对这一音变发生的机制做出解释;吴波《合肥话“-i”“-v”音节声韵母前化再探》则认为的的形成是在麻韵的推力和自身音节内部拉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元音高化现象.是汉语中存在的元音链移的一个表现.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吴波的博士论文《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全面研究江淮方言语音.对江淮方言的形成历史、内部分区、语音特征等方面有着详细而深入的分析.并借助计算机分析及方言地图直观地展现了各声韵调的语音特征.并对声韵调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历史比较和历史层次的分析.认为江淮官话的主体层是辽以后古官话层.少数非主体层可归属为唐宋语音层.结论比较可信.入声研究成果突出.如邢公畹《安庆方言人声字的历史语音学研究》、杨自翔《安徽桐城方言人声的特点》、苏锡育《阜阳方言中古人声字的分派规律》等.石绍浪的博士论文《江淮官话人声研究》则对江淮官话的入声进行了系统.从入声的声调、人声韵母、入声韵尾不同的角度对江淮方言人声的现状、演变方向深入探讨.总结出入声舒化的规律,并对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关系做了讨论,可惜没有得出结论.研究连读变调的调查研究有邢公碗《安庆方言“字调群”的组结模式》.李金陵《合肥方言的连读变调》.除此而外,一些国外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也被运用到安徽境内的官话语音研究上来.如侯超《合肥方言高元音实验研究》、孔慧芳《合肥话轻声的语音性质及优选论分析》等,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传统方言学所发现的现象进行阐释,为方言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汪慧君《合肥城区语音变体选择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合肥方音的变化程度及变化趋势.并认为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社会因素和语音变化具有一定关系.

三、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相对薄弱.可见到的较早关于词汇研究的文章局限于对词义的考释方面,有李庆富《合肥方言考》和黄绮的《安庆方言古词例证》.主要是对方言中的词语来源加以解释,并从字书中找到相应用例.李金陵《论安徽方言词汇词形与词义的变异》具有开创之功.文章从词形与词义的关系角度与普通话词汇对比.论述了安徽方言(主要应该是南方方言)词汇的特点.但论述仅仅局限于词形词义的比较.并简单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但有些理由比较牵强,如“丝瓜,又叫网瓜.形状像网:又叫莽瓜,形状像蟒蛇.”(应是古明母字古音保留).单点方言词汇质量较高的有陈章太李行健主编的《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其中涉及到安徽官话部分的有安庆、芜湖、合肥、阜阳等地.许利英《巢湖方言词汇》系列论文是所见到对一地方言词汇最为详尽的记录.对词汇进行区域比较研究的有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研究》、张小燕《宜城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前者以李如龙“特征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了皖北方言的词汇情况.揭示出皖北地区内部方言词汇的异同、与周边方言词汇上的异同以及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情况.文章虽然提及本区词汇现状的成因,但似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另外.在一些地方志中也有词汇方面的材料罗列.但词条收集、排列比较随意,有的注音也不太规范.

四、语法研究

以乐玲华《阜阳地区方言“子尾词”的初步考察》为发端.引起了对皖北方言“子尾词”的考察,其中以郭辉《皖北滩溪方言的“子”尾词》为代表.文章分别以词类为标准把子尾词分类,分为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四类子尾词.并就每一类分析了子尾的作用和功能.最后从汉语其他方言和近代汉语文献中找出相似情况.李金陵《皖西潜怀十县方言语法初探》是第一篇研究区域方言语法的文章.文章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从与普通话对比的角度展示了此地方言语法的特殊性.从所列语法材料看.本地方言语法既有江淮官话的特点.也有赣语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由于比较的面比较窄.因而很多语法现象无法知道其来源.周元琳《安徽庐江方言的虚词“之”》说明了庐江方言“之”的三种用法:表示持续状态.相当于北京话动态助词“着”:表示完成态.相当于北京话动态助词“了”:充当补语标志,相当于北京话结构助词“得”.文章最后提及其他方言区有类似情况.但没有做进一步深入比较.也没有能说明本用法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刘祥柏的《六安丁集话的反复问句》应是朱德熙1985年在类型学思想的指导下发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的一种延续.文章把六安丁集话的“可VP”反复问句分为述补结构和非述补结构两类.分析了其使用状况,展示了其特殊性.林达青的硕士论文《安徽枞阳方言“仔”和“个”研究》选取枞阳方言两个较特殊的词“仔”、“个”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的语能及语用效果,认为是近代汉语北方官话在方言里保留、演变的产物.

关于修辞的研究我们只看到一篇文章:《安徽临泉方言中比喻格式“给等啷”》.认为“给等啷”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格式.我们认为所谓的特殊的比喻格式就是汉语修辞中常用比喻格式“跟等一样”的地方变体.唯一差别就是读音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安徽省境内的官话方言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语音研究强.语法词汇弱.在我们收集到的将近一百种文献资料中.除去有关方言分区和综合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专著、方志二十种,其中专门的语音研究的论著有三十七种.占总数的将近一半.而词汇、语法的论著总共才四十余种.但单从数量上看.语音研究也处于热门状态.从质量上看,语音研究论著质量也比其他的高.新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到语音研究上来.

二、南部方言强,北部弱.从地域上看.南部方言研究成果比北部丰硕.尤其是合肥地区.前述三十七种论著合肥就有十五种.将近一半,而且探讨比较深入.理论性较强.相比较而言,北部成果较少.很多地方的调查还处于空白之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一方面由于合肥的中心城市地位以及南北方方言实际情况的差异.

三、材料收集强.理论探讨弱.方言材料的调查和收集工作相对较多,而理论的分析较少.早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文章,比如邢公畹先生的《安庆方言“字凋群”的组结模式》、《安庆方言人声字的历史语音学研究》,后期则很少发现此类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