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语言的俗俚色彩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4 浏览:10725

摘 要 :诗歌语言的运用以高雅为基准,但杜诗中却有明显的俗俚色彩,本文欲从杜诗俗俚色彩的具体体现着手,研究杜诗俗俚色彩形成的原因及其运用的艺术技巧.

关 键 词 :杜诗 俗俚色彩

在古人论诗的观念中,尚雅避俗为诗学的基本观念和创作的不厌追求.早在先秦《诗经》的创作时期,就把“雅”看作正声,而以“风”相区别,汉魏六朝时期,追求辞藻的华丽典雅成为一种风尚,众多文人骚客竞相随之,而在被称为诗歌圣殿的唐代,诗歌也以贵族化的风韵为创作的标准.在大诗人杜甫的某些诗篇中,我们有时也会看到这种倾向,但是,杜甫的其它众多诗篇却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即用寻常话写寻常事,从而使其创作呈现出与典雅截然相反的俗俚色彩.

历代诗论家及诗人对杜诗语言俗俚化这一特色未给以足够的关注,研究的也很少,对杜诗这一特色给与最早评论的是唐代诗人元稹,他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试卷似亲情.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 [1] “当时语”也就是当时通行的人民语言,也即口语,俗语.而俗语的主要特征是口语性和通俗性.

“俗语”在杜诗语言的运用方面是多样的.首先是俗字、俗语的运用.譬如:爷娘、寡妇、老兄、舍弟、狗儿、鱼儿、有底、商量、处分、肥肉等等,一切口头流行的语言,不断在他笔下出现.其次是俗句的运用.杜诗中的俗句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来自民间流行的谚语,如“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是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转化,“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是对当时谚语的直接引用.一类是来自以前民歌中的诗句,如“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便是对民歌《陌上桑》中“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转化.一类是杜甫利用当时流行的口语加上自己的情感而新创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小人塞道路,为恶何喧喧”等等.再次是全篇都接近口语的.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侧行赠毕曜》等.在这几篇诗中,全篇几乎由口语连缀而成,无怪乎王嗣评《侧行赠毕曜》说:“信笔写意,俗语皆诗,他人反不能道,真情实话不嫌其俗.”[2]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提到,古诗在词汇的选择上往往用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书面色彩比较浓重的词,而意义比较浅显的口语却是历来受到排斥的.那么杜诗中为什么出现如此众多的口语.


其一:在盛唐时期,有把这种明白、浅显的口语用于诗的创造倾向和追求.这在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诗句中可以得到体现.这说明李白在诗歌理论中主张诗的语言应从绮丽走向清新自然与明白易懂.在盛唐诗歌创作中,有不少诗人践行了这种理论主张.岑参《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京师故人不可见,寄将两眼看飞燕”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等等.所以说杜诗俗俚化特征是盛唐诗歌理论的一个反映.

其二:受民歌的影响.杜甫主张“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说“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作诗要向民歌学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民歌语言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通俗易通.如《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引用的是民歌《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那句话.又如“爷娘、寡妇、老兄、舍弟”等称呼语均是来自民歌语言.

其三:这种通俗易懂语言的运用是和杜甫所表现的人民性的内容相适应的.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他生不逢时,大部分时期是在漂泊中渡过的,也就是这个原因,才促使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民的疾苦,也就更了解穷苦人的心理.

杜诗中出现如此众多的口语,不但没有削弱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强.这是因为杜甫在运用这些口语的同时,也运用了一定的艺术技巧,从而使这些诗句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是以散文入诗的创作手法.如“每过得酒吃”,“高声索果粟,欲起时被肘”,“白也诗无敌”等在这些诗句中“得”、“时”、“也”的使用,给诗句带来了意外的顿挫,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既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情感,也有助于读者体会到作者那炙热的、跳跃的心.正如斯可洛夫斯基所说:“艺术之所以艺术,为的是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为的是要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更像石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3]

二是在诗句中运用了顶针的格式.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种顶针格式的运用,使人读来非常顺口,从而也就加强了似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三是以议论入诗的创作手法.作者借助议论的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汇其中.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通过比较男女的不同命运,把人民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在这种议论中,又使人感觉不到是在议论,像是感情的自然抒发,因此更能引起人的共鸣,增强艺术效果.

杜诗语言的俗俚色彩,提高了俗语的地位,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不仅在诗的内容上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在口语的运用上,成为杜甫俗俚色彩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并独具一格形成了平易浅俗的诗风.在中唐,受杜甫影响的不止白居易,张籍、元稹、刘禹锡等人的诗也相当通俗.到了晚唐,成为一种趋势.而对后来宋词、明清小说语言俗语的运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释:

[1]《全唐诗》第413卷011首〖酬孝甫见赠十首〗.

[2] 王嗣: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斯可洛夫斯基,《作为程序的艺术》,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295-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