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戏音乐特征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45 浏览:18979

摘 要 :地方剧种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生活需求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地方剧种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遇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变

关 键 词 :大弦戏;边缘化;地方剧种

随着娱乐方式多元化,曾经辉煌的大弦戏,当今不仅昔日光环已去,演员也寥寥无几,即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也无法掩饰她的老化与衰退.为了挽救这一经典剧种,在大弦戏艺人及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经国务院批准,大弦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复杂的生成基因和历史发展经历,在各个时期吸纳了不同艺术营养的大弦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和风格特色,演唱上较为豪放刚烈,唱腔换牌频繁、音乐跳度较大、吐口用真嗓,行腔用检测嗓,红生多用胸腔共鸣间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鸣,多高音,净角多用腹腔共鸣,行腔短促,间以真检测嗓结合,音域宽厚雄浑,行腔入律得体.奏文曲缠绵悱恻,柔和细腻;奏武曲,则如金戈相加,战马嘶风,激人奋进;词格较为复杂,曲式、节奏、行腔、过门亦多变化,形成了同一曲牌而唱法多样,同一词体字数多异,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词格多变性特征;表演上融入了较多的民间武术成份;表演既有古杂技功底、又有大洪拳基架、动作夸张特色鲜明,在众多河南剧种中独具一格.

一、音乐中的唱词

大弦戏音乐的唱词形式多样,主要以长短句为主,而对偶句式和单句式为辅.

①、长短句式.这种唱词句式在大弦戏中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格式比较讲究,唱词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相对固定.

②、对偶句式的唱词中有可以反复滚唱(滚唱是指在对偶句连续运用的唱词中乐曲反复演奏)和不能反复滚唱两种,两者的上下句都为对偶句式但后者的乐曲并不能重奏,词牌格式相对固定.

③、单句式.单句式的唱词有三种形式:独立成曲、始于曲子之前、混在曲子之中

二、唱腔音乐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声歌唱的部分.是同器乐伴奏的部分相对而言.徐迟《牡丹》八:“整个怀仁堂上寂若无人,没有一点声音,只有她的唱腔,安祥,徐疾,穿行在大红廊柱间,缭绕在金碧辉煌的画梁上.”[18]戏曲唱腔美,最关键的是它的韵味.一个歌唱爱好者如果用歌曲唱法去演唱戏曲,可能声腔圆润饱满,但有戏曲的韵味的可能性就不大.如果我们用歌曲中的颤音去取代戏曲发声里的小嗓、大嗓、水音、立音等,那么戏曲原有独特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每个剧种最原始的唱腔旋律,几乎都是活生生的地方语言在节奏上的夸张和延伸,这些有着独特地方韵味的唱腔旋律,构成了各种不同剧种特有的味,其声互美,其味各殊.因此对戏剧唱腔的研究对剧种的发展尤为重要.大弦戏的唱腔属曲牌体.据传原有曲牌300多首,20世纪60年代初期调查搜集连同部分曲牌的变体共98首,这些曲牌,以伴奏主奏乐器的不同,分为锡笛曲、笛曲、竹笛曲、大笛曲四类,演唱过程中,真桑吐字,检测腔经常有翻高或降低行腔的唱法,比如在锡笛曲中的武曲及笛曲[耍孩]常出现翻高行腔的现像,然而红生行在运用检测声的同时经常会出现比较低的音域.

三、锣鼓经

戏曲“锣鼓经”又称“锣鼓点子”,也简称“锣经”,即戏曲打击乐演奏的各种型式的泛称与统称.“锣鼓经”已形成固定规范的演奏模式,和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的音响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与打法,并有严格的记谱,一般用仓、台、七、扎、冬等字分别代表大锣、小锣、钹、板、鼓等作为音符记谱.戏曲“锣鼓经”在戏曲乐队伴奏乃至整个戏曲演出中,均具有重要的艺术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

四、脸谱

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它来源于舞台,通常在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及人们穿的衣物上我们都能找到风格迥异的脸谱,由此可见脸谱的作用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而其艺术感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更是不可低估的.脸谱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大弦戏脸谱俊巧细腻,酷似京剧,又别于京剧,人物性格分明,以红脸、花脸最负盛名,用色简单,谱形鲜明夸张,强调人物的社会地位及性格吻合.如李逵、程咬金,往往赤膊光背,鬃发倒竖,以示其勇.秦琼以罗帽皂衣为装,皂衣显其身躯魁梧,并显示其落魄时地位的低下.在河南滑县、濮阳到处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秦琼红脸五道眉,敬德黑脸三块瓦,杨七(郎)花脸细而俊,张飞黑花倒丝钩,等特别是这个杨七脸上的小碎花画法,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地方剧种生存与发展的思考会不断延续.观念的转型、对艺术本身的深层解读、不再保守的突围和辩证的“本土化”观,将是让地方戏剧艺术获得更长远发展的思路.不容置疑,艺术和时代的发展应当同步,时代的改革呼唤艺术的革新.这就好像生物学规律,遗传必然伴随着变异,没有变化的传递肯定会失去活力,而没有了生机,无论何物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亡.所以,“传承”所讲的不是简单的传授.彻底领悟艺术的精髓,然后因时代而变,因社会而变,因人而变才是传承的根本!走过辉煌进入边缘化的弦戏,也许将要谢幕,也许将继续他艰难的历程,但不论谢幕还是继续,她都在河南地方戏剧史乃至中国地方戏剧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她曾经璀璨的生命中我们仍能吸收丰富的营养,她不朽的艺术光环将恒久的映照着无数热爱戏剧、热爱艺术的后人延续那瑰丽而传奇的艺术神话!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