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844 浏览:33322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都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性

数学知识具有有序性、系统性、结构性等特点,这是数学科学明显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标志.力求选择有益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可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维能力特点,将教材中联系紧密的知识进行有机组合,使教学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中的各种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既可起到启发的作用,也可出现注入式的情况.两者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我们现在采用的许多教学方法,都包含着启发性的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启发性因素的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取决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若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反之,若以注入式思想为指导,同是这个方法,却只能导致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器和记忆器.因此,运用教学方法,要始终坚持以启发性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能动作用.那么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怎样运用教学方法呢?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有序性、系统性、结构性等特点,这是数学学科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但这些特点不可能在每一节课都完全显示出来,更多的是在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段,甚至在整个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要促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数学的这些特点,发挥数学这一载体的独到作用,往往更多地依赖于教师正确遵循数学阶段性教学的设计原则,根据数学阶段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在每一节课中逐步实施,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反之,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就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由此汇聚的教学目标相对于整体教学目标来说显得不必要,甚至重复和无序,由此引导的教学行为会降低数学教学效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因为,有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 在教长方形面积时,就让学生在篮球场,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课桌,量黑板算面积.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又从运用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对数学的认识也就加深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说明,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法,优化学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学数学,才可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突出学生探索与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

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学内容,学生不同,教师选择的教法也应该不同,以便达到取得最优教学效果之目的.如: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从教材的编排中不难看出,一年级应用题多配以实物图,以图帮助学生获得对“增加”、“减少”的直观认识.二年级的应用题中增加了对乘除法的认识、倍数关系的了解等内容,这些容易与加减法相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继续辅以实物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加、减、乘、除的意义和区别.

一部分人认为,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教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在教学一年级的应用题时,必须通过阅读来理解题意,然后再列式解答.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加强阅读教材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与思考,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学习数学,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的益处和乐趣.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能为教师所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作用.有的方法随和,但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条件,增加驾驭不了,仍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