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语文课程标准》,感悟习作教学

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698 浏览:82392

每当捧起儿童的习作,老师们都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白纸上涂抹的文字是那么枯燥无味,毫无生气,格式统一的文字堆里满是儿童对习作的逃避.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在拥有最五彩缤纷的世界的时候,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完成“习作”,那真的是一次愉悦心灵的笔端倾诉吗?那真的是自由思维的灵感火花吗?那真的是童心飞扬的美好情趣吗?等一连串的疑问使我重新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联系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梳理出自己的教学追求.

一、讲自己的话——“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语文老师都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抄袭习作现象太严重.学生此类的表现实际上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离,本应是“牵手相伴”的理想指向与“貌合神离”的现实指向产生冲突,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内心来表达,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书写,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格式”和“抄袭”.一次次的被拒绝,学生很有可能不会讲自己的话,更多的是迎合老师和大众的口味,跟上了“潮流”.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强调过: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作文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其实,“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内心的情感很丰富,有时简单的话语可以直抵问题的本质,可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原因在于我们不经意间掐断了他们内心通向世界的通道,堵塞了心灵,学生在被迫接受种种指令下照着别人的意图去写.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案,是否为他们建立了与生活的联系,是否让鲜活的花朵、可爱的田野进入他们的视界,是否让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苏醒,是否熟知他们的话语体系,是否有了与他们对话的语言等“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他们“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讲自己的话,哪怕是大白话,不拘形式,只要讲清楚、有条理就行,相信朴素平实的话语里肯定能流淌着智慧和深刻,谁又能怀疑小哲学家的能量呢?

二、培养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当内涵丰富的文本真实地呈现时,儿童的哲学天性随即被点燃,“可能性”挣脱“现实性”的束缚,人格走向相对的自由和独立,用诗人的语言,审美家的欣赏,哲学家的理性,真切而深刻地感悟语言的力量.课内外大量的阅读实践决定了习作教学需要用这种理智的方法有效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上的儿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活跃起来,也就有了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基础.当然,课堂也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的主要渠道.联系课内课外,让习作的触角延伸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梦想也就走进了现实,澎湃的话语伴随着兴趣滚滚而来,一切水到渠成.

三、学会观察——“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儿童是富有探求精神的积极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观察发现带来的“惊讶”正是儿童的情绪,是认识世界一切的开始.当视野中流淌出有趣的动植物、神秘的科学现象时,学生出于第一眼的惊异之感,不自觉开始了“观察”的探索之旅.在此过程中,语言的符号意义渐渐转化为思想、情感、想象,以及儿童敏锐目光所能捕捉到的一切.

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一次联合国组织的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记者问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您有今天的辉煌,请您告诉全世界,哪个人对您的影响最大?”这位老科学家思考了一下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饭前便后要洗手,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四、激发想象力——“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力的学生思维必定被扼杀,想象力是学生重要的生命特征.尊重学生的想象,这是对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每篇习作、哪怕是一段浅浅的文字都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承载了学生语言发展的可能性.在自由的语境中,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有明确要求:低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实施建议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有位老师教学“秦兵马俑”片段,布置小练笔:面对几千年前的秦兵马俑,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笔下精彩极了:“我仿佛看到威武的将军带领士兵在战场上冲杀,他们把敌人杀得片甲不留,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我仿佛看到那些兵马俑一个个都复活了,唱着战歌,挥舞着旗帜,人人脸上挂着胜利的喜悦”“我仿佛听到有个士兵在低声哭泣,因为他实在太想念亲人了”“我仿佛看到那些能工巧匠正在雕刻兵马俑,他们是那么的投入”“我想到了秦始皇当年灭齐国时,第一次打败了,后来在大将王翦的请求下,派兵四十万,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灭了齐国”等学生在移情移境中通过想象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赋予了人的情感,有声有色,充满审美意味,文字变得鲜活.想象是对文本情境的还原,是学生对话文本的方法,也是训练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如,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再造想象等.

五、强调“修改”——“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关于习作批改的评价,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两点:

第一,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自己去获取事物的意义和对问题的根本性的解释;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走进课堂,引导思索,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老师批改习作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要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童心,不要看不顺眼便大删大减.“切不可误读童心”这个故事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在一次习作课上,老师布置的题目是“梦”,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起手:“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就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等”没等说完,这位教师“好心”地说:“坐下!我们的梦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不能是大家都反对的、丑恶的!”十多年后,那个当年的男孩已大学毕业在省高院工作,在一封信中把当年没有说完的“说话习作”写给老师:“我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冬的光辉/还给迷人的金秋/盗去夏的鲜花/装扮春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瞩世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寒风把心刺痛/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雄武的胆魄,多么善良的心灵!面对诗句,这位语文老师追悔莫及.不无遗憾地说“可我把它判了死刑!当年我就像小偷,偷走了这孩子的梦.”

这位语文老师为什么会“偷走孩子的梦”呢?我以为,他缺少一颗童心.做小学教师的,应该认识到:童心是孩子的精神特征,它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赋予任何事物以生命和理想,孩子是以纯真而善良的童心和世界对话的.我们拥有童心,才能读懂童心,才不会偷走孩子的梦,才能让孩子“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县五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