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管类学生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74 浏览:45978

摘 要:当今中国,高职院校几乎所有科目都考证,只有语文没有.本文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现状阐述了语文实行等级考证制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以及给专业教学和日后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希望能通过等级考证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全社会都重视这一中国最基础、最重要的工具性学科,达到提高体素质的目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语文;实行;等级考证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2

一、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质现状

当今中国的高职院校各门学科都实行考证制.文科的有:高级营销员证书、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高级物流员证等等;语言类的:英语有等级证(而且种类繁多)、日语有等级证;理科的证就更是五花八门了,一个专业就有好多证书,光计算机类就不下十种等级证书.学生毕业时如果没有三、五个证书,仅有一个书,那就很难找到工作了.但是,你注意没有,“语文”没有,没有什么专业要考汉语言类等级证书才能毕业,才能找到工作.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也只有一个普通话等级证书能挂上一点勾.可是它也只局限在教师、播音、影视等几个狭小的领域,根本不和高职学生挂钩.

有人认为:土生土长近二十年,还用得着考证吗?我不这么认为.我想很少有人写的、看的汉语要比咱们老师说的、听的汉语要多吧?为什么还要考普通话等级证呢?那是因为我们说的并不规范,并不准.

语文跟其它语言类学科一样都是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的,现在我们只单方面去规范音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已经严重制约了他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

1.听的方面.

现在我们的学生在听力方面,常常出现“短路”现象.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日常用语和普通话的差距较大,平时听的又少,因此经常出现听不懂的现象.这还只是就日常用语而言,如果在教学而言的话,听不懂的就多了:譬如有时老师讲一个理论像“需求弹性”、“机会成本”等等,讲了一节课,最后没有几个能听懂.

2.说的方面

我们的学生在下课时可能是生龙活虎,说的口沫横飞,但是如果真的要他们正式回答一个问题时,你就会知道,什么叫“结巴”什么叫“口吃”.明显的一句话,而且是经常使用、经常见到的,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就会颠三倒四,话不成话,语不成句.这除了紧张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很少去观察、去揣摩、去运用条理清晰语句通顺的正规汉语、说话、说事.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辩论会.正方的论题是“企业追求效益最重要”,反方论题是“企业追求信誉最重要”,要他们分组辩论.气氛很热闹,他们参与很积极,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有的辩着辩着,讲不清了,突然冒几句家乡话;有些的辩着辩着不知道怎么表达,而且辩到最后都跑题了――本来是正方的结果跑到反方来说了,原来是反方的结果在帮正方说话.甚至有些同学一激动就把那些不规范的、粗野的话也遮拦不住,冲口而出,还时不时的夹带一两句英语.

有时候要同学回答问题,他可能知道怎么回答,但是就是词不达意无法说清.

如此的表达能力和说话水平,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影响非常大.

3.读的方面

文科类的老师应该深有体会:第一是学生阅读速度,都非常慢.一个2000字左右的案例要他们去阅读,至少要20分钟,有的甚至40分钟还没有读完.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第二是阅读理解能力,特别差.比如:明显的这节课是讲工厂选址,案例也主要是就这方面的材料.但是最后要同学们总结出来的东西千奇百怪.只有少部分能领会老师和案例的意图.

4.写的方面

这个方面的话,我觉得在校的学生还可先不说.从已经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你就可以出他们“写”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经常会见到因写白字、错字而被挡或被炒的毕业生,象前不久《广州日报》(2006年3月28日)就报导过:一个大学生拿着一份精美的简历去应聘,结果用人单位将他的简历收了,要他当面用手写一份简历.结果象挤牙膏一样,好不容易挤了200字,其中错白字就有12个,还和原来的简历对不上.这还只说说字,要说到句子通顺,文章的文采的话,那就更令人担扰了.

教过《经济管理应用文写作》的都知道,一则简如“报告”、“请示”这样的公文,要他们照抄格式,只是换了内容,可能都会出几个错误;如果是“营销策划书”“经济合同”、“调查报告”这样的应用文换了内容要他们去抄格式的话就不知道要出多少错了.请注意,这还是照抄,如果是闭上书本,凭记忆的话,那简直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

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字,你还会发现很多同学简单的笔划顺序规则他都不懂,什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在他们的脑子里早成了“昨日黄花”了.他们的发笔、运笔是以最终“象”那个字为准.

说到汉语的写,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中国汉字特有的瑰宝―-“书法”.“书法”这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特产,不知道还能流传多久.据我观察现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练字的学生不到1%;一个万人大学书法协会不到50人.

这些就是当今高职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现状.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说白了最后他的核心专业能力无非就是与专业相关的“说”和“写”.就是说:能说点什么,写点什么.你说,如果不提高语文素养,不搞等级考试行学生的专业素质怎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怎么能提高.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问题.我们整个社会近几十来在根本上就没重视过语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九十年代到现在流行的是通向未来的三片金钥匙“精通英语、精通计算机、精通汽车”.我们经常见到家长请数学家教、英语家教、物理家教等,可谁见到请语文家教的?

“语文”这个本是中国人最亲的儿子,变成了后娘生的了.

其次是语文教材的问题.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严重偏离社会实际的.幼儿园教小孩读唐诗.《三字经》;小学还是唐诗、宋词居多;到中学,除了唐诗、宋词还加了古代散文和其它文体古文,而选入教材的现代文,当代文也是那几个名人、名家的名篇,枯燥晦涩,高深莫测.例如有的省一篇《荷塘月色》从小学讲到大学,根本就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时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选取、设计和编排教材.所以在学生眼里《语文》就是《古文》;《语文》就是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干的所谓名作、名文,就是在很多时间还搞不懂的“阳春白雪”.渐渐地,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他们对《语文》丧失兴趣之日,也是语文教学走向失败之时.


辟如现在我们广东省的《大学语文》教材(高教出版的(1).编者说它是从实际出发:“一是密切关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关注文艺思与文学创作的评论的现状;二是深入调查并了解理解当前大学生在语文知识、智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爱好需求,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鉴赏和表达能力,掂量审美、品位等方面来考虑编导教材”.但是我仔细阅读后得出(上转第184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