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信息化工程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31 浏览:155050

摘 要:信息化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不断发展,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三个层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演化的动态过程.

关 键 词 :制造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345-02

1.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1.1 产品设计信息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制造业开始采用CAD来提高产品设计及绘图的效率和质量,当时主要是单台计算机的应用.

1.2 生产制造与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跨部门的计算机应用,其范围也从产品设计部门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CAD向CAPP、CAE、CAM等领域扩展.同时, 生产管理部门也开始了MRPII的应用,使生产及工艺技术水平和效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3 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财务部门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财务管理作为标志,从最初的成本核算到后来的财务分析,扩展到实现财务与进、销、存等管理数据的一体化处理,信息化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生产管理、人事管理、采购、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等.随着ERP、CRM 、DSS、OLAP等信息系统的发展,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那种“信息孤岛”的问题,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也在一步步提高.

2.制造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五十余年的奋斗,我们已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的产品制造正在大举向中国转移.为了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迎接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国的转移,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3.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国的制造业,这是一项基本国策.为了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我们必须加快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各行各业都加大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力度.

3.1 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目前国内尚未实施ERP的这类企业几乎都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造成了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这与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相差甚远.

3.2 市场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M)、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写作(MC)等,是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的.“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的过程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而许多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很差,无法实现客户写作化的需求.

3.3 成本控制能力差

许多企业的成本数据是人工归集的,准确性很差,而且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

3.4 组织机构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传统的科层式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造成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

3.5 管理手段落后

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虽然也建立了覆盖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使用上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现代化管理的新方法不能很快应用到生产管理中去.

3.6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不明确

“如果不搞信息化,就将被市场淘汰”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状态:一方面想搭上信息化这趟列车,但又害怕一脚踏空;另一方面在国外一些企业的示范效应下,也尝试着做一些基本的工作,可又没有战略规划,缺乏实施系统性,给后来的信息化项目运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4.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4.1 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er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敏捷的经营管理体系.

4.1 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这是实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

如前所述,国内制造企业要打破传统的按台套编制生产的计划控制方式,采用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做到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怎么写作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合企业信息化工作,推行准时生产、供应商管库房、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4.2 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企业的一些不合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后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相适应.对制造业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实现整个企业的基础数据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其次,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应注意将那些共用性较强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并及时提供给企业内部员工充分共享.第三,加强信息化制度的建立.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包括信息化项目的引进,前期论证,实施跟踪、全程监理和项目审计以及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存储制度,在业务中进行信息分析利用的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和相关制度.

4.3 注重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协同利用

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求利用现代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指通过使用各种计算机网络、各类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

4.4 注重在提升制造能力的基础上向提升网上经营能力转化

国际制造业的五大变局表明:网上经营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核心经营能力、战略经营能力.网上获取商机,网上寻找客户,网上进行交易将成为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新任务.

5.未来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5.1 协同、集成化

纵观近几十年以来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集成和协同技术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从集成和协同的空间跨度来看,已经从原先的部门内,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发展到企业之间的集成和协同,目前的代表技术是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制造等;从集成和协同的时间跨度来看,已经从原先仅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某一阶段,发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目前的代表技术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从集成和协同的重点来看,已经从原先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发展到知识集成,目前的代表技术是知识管理和智能制造技术;从主要的集成和协同技术来看,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制造系统的集成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工具,使得原先十分复杂的集成工作变得非常简单,如新一代PDM、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等.

5.2 智能化

智能制造是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并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知识.智能制造技术旨在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有效协同,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以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智能制造将人工智能融进产品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生产计划调度、工艺过程控制、制造和装配等环节,提高制造系统各个环节的智能水平,使制造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

5.3 绿色化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造模式.绿色制造的目标是使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是消耗资源的大户和环境污染的源头.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日益增长的产品废弃物的压力以及资源日益缺乏的问题.为了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旧产品中的零部件,在联合国环境署和工业中心的倡导下,旨在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洁净化生产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绿色制造成为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