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是最大的政绩工程

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121 浏览:130862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上的讲话中强调“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民生优先,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改善,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好民生指标”,这一表述向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鲜明信号,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时期衡量干部科学发展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在于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建立民生改善的政绩.

把民生工程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来抓,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无疑是其最本质的内容和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第一位的就是为民生怎么写作,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怎么写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就是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坚持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扎实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我们才能巩固住经济增长的长期向好势头,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稳定,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当前,我省正处于从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继续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精神,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工作摆到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切实抓紧抓好.


把民生工程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来抓,是提高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生与经济相系,与政治相关,与社会相连.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必然会形成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当今社会,很多深层次矛盾问题的解决都不能再依赖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手段,如经济发展若没有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配套、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内需启动不起来,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不能并驾齐驱,发展就会失衡.我们有些干部以往大部分注意力在经济建设上,对改善民生关注不够,办法不多.导致一些民生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民生欠账迟迟不能补上,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改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丰富、权益维护、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和呼声在不断增强,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让人民不仅能活得有保障,而且活得有“尊严”,基层干部亟需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领导方式,补上民生这一课.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方式,把改善民生当做最大的政绩工程来抓,将倒逼基层党委政府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强化为民怎么写作意识,增强为民怎么写作本领,更好地怎么写作于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伟业.

把民生工程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来抓.是科学评价和检验干部工作成效的必然要求.党的工作成绩最集中地体现在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上,最直接地反映在民生改善成效上,最终落脚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新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干部工作,除了要看经济增长“成绩单”,更要看民生改善“含金量”.人民群众检验党的干部宗旨意识强不强,执政理念端正不端正,绝不仅仅是看提了什么口号,作了什么承诺,而是要听其言、观其行、查其果、辨其实.如果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口号再响亮,数据再华丽,他们也不会写账.可喜的是,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对干部的考核中,民生权重与日俱增,民生优先的制度保障正在形成.幸福指数、绿色GDP等诸如此类创新思路使制定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不断深化;万人评议机关,评得麻辣,评得给力,评得让领导干部冒出了一身“冷汗”――我们要鼓励这些创新实践,让各级领导干部都意识到:群众认可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少搞一些形象工程,多办一些民生实事,不但是普罗大众之福,也是自我履职成绩单上最重的那颗砝码.

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