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89 浏览:10196

摘 要:本文以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市场对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取向为主导因素,并且通过对国内经济应用类院校相关专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并探讨此类高校现行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依据实际情况,对此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 键 词: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全面,但是基础课比例过高,实践环节薄弱

表1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例

单位:%

经过相关数据的查找和调查分析,得到表1.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本科会计学教育培养模式中,两类基础课共占总学分的49.11%,体现出“厚基础”的特点.然而,仅以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讲,“宽口径”的宗旨却无从体现体.体现“重应用”特点的实践环节仅占8.64%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之间关系独立,忽略相互之间的关系

此专业中,各种课程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很密切,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组在研究中,如果忽略了这个问题,就会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他们会孤立看待每一学科,不能联系的看问题.比如会计和审计,税务会计和税法,会计和计算机会计等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只是单一的学习,而忽略了它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对课程学习成果不能科学的检验,特别是不能符合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这一点,以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现在大多高校实行:期末总评成绩等于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期末成绩占到大部分,这样的考评制度容易造成期末成绩“一刀切”的状况,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缩小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很容易造成“应试教育”的后果.考试对学生考察的要求不仅应该以教学目标相符合,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此课程在体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程度.每一科目对于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唯一的;而对于每位学生来讲只是众多科目中的一个科目.教师愿意强调所授课程的重要度,而忽略了此门课程,在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占整体的总课程的重要性程度.

二、产生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3+A+B模式为主要模式,只体现“厚基础”,没有体现“宽口径”

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会计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3”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A”指专业选修课,“B”指可供学生选择的其他选修课程.“3”一般占用了7O%以上的学分,“A+B”部分仅占2O%左右的学分.这个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较大自由组合空间的选修制度,体现了重视学生基础教育的特点.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专业课学分占的比例较小,就决定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较少.

(二)忽视课程之间的交叉和空白

各个课程组之间的交流甚少,甚至同一课程组织中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交流也少.导致他们不能及时沟通在会计教学中讨论一些相互关联的知识,不能把这些关联的只是传达给学生.在会计教学中,由于课时紧等原因,有些知识点出在任课教师间相互推脱的状况.比如:“财务报表分析”这一知识点,在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中都出现,前一任课教师表明在以后会课程中会详细学到,一语带过;后一任课教师又表明以前已经学过,不进行赘述.

(三)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了实践环节

实习经验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然而,迫于时间和课程安排的无奈,学生忽略了对实习的重视.其实,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完全可以和成绩学分挂钩,这样学生既有实践的时间,也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虽然不是每门们课程都有实践的必要,特别是到企业中实习的必要.然而,其它相关的实践,比如: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展、对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探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可以应不同课程的需要,在平时进行安排.

三、科学的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

(一)采用3+1+X+Y模式

采用3+1+X+Y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该模式是指宽口径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一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X门一般选修课程+Y门其他专门化方向的选修课程.“3+1+X+Y”本质上已经不同于“3+A+B”模式,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打破统一路径的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自我选择相应的课程,也便于相关领域教学的深入,更好的协调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之间的可是关系,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二)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安排好课程,学生进行监督,督促老师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之间相互共同少,就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学科带头人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显示他们增强交流和联系,带动有在课程上的联系,甚至是改革;同时,作为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发现了相关问题,也应该及时想任课教师反映,督促他们完成教学内容.

(三)改革考试、实践在期末考试中所占比例

作为培养学生的院系,应该为此做出努力.多和一些事务所进行联系,让学生们有真正认识自己专业的机会,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再投入近一步的学习中去.在我的调查中,一些事务所,尤其是一些国内的事务所,它们在忙季的时候特别学要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学生有“需”,事务所有“求”,一需一求,如果院方可以在其中起到连接的作用,可以更好鼓励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并且把这些作为相关学科,比如座位会计和审计的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效果会更好.

大家对“期末总评成绩等于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提出异议.依据不同的科目这只不同的比例,而且应该增加多种形式的考试,平时成绩、实践、小组学习、自学等加进期末成绩里.在校的学习,一般都用考试来衡量效果,这个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也很有局限性.大学学习是很开放的,很多元的,在与学生们的自学和合作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适应新知识,新环境的能力.而会计学科,作为一个更新快的专业,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比培养他们学习时时更新的知识更有效果.

四、结论

现在的会计教学目标,应该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标准,多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现在相关的研究大多数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才能使会计教学跟得上日新月异的会计理论知识,尤其是《会计准则》的变化.我认为,从新准则的发布,到学者的解读,再带应用到课堂上,时间不短,再到学生毕业,那时恐怕这样的理论知识有过时了.在研究如何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一点上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极高的领悟能力,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会计环境的办法.因为我研究能力和所涉及的范围有限;同时,调查和研究的对象存在局限性,获得的数据缺乏全面和具体性,使得我对此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