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新趋势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316 浏览:80408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彻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却一直是我国发展的短板.虽然我国农业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模式粗放,特别是人们对农业生态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农业发展不仅速度缓慢,而且生态状况日益恶化.2013年下半年,和各地就农业生态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也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生态农业受到重视

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赴山东省菏泽市参观考察尧舜牡丹产业园,在观赏了展厅之余,还来到了牡丹加工车间.在了解到牡丹不仅可以观赏、药用,还可以炼出牡丹籽油,开发出茶、精油、食品、保健品等一系列附加产业后,饶有兴致拿起一瓶牡丹籽油闻了闻,并询问相关定价、产销情况.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在菏泽市举行的座谈会上说.而的这一讲话内容,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为即将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定调.此次着重考察了牡丹产业园中的牡丹深加工车间,给出的直接的信号即是领导已经开始重视如何推动农业深加工、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并间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从而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可持续发展.

此外,广州市番禺区、四川省乐山市、广西北海市、江西省永丰县、山东省潍坊市、三峡库区、河南省郑州市、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吉林省吉林市、公主岭市等在2013年都接受了各部委或者地方政府就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的密集调研.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的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确定为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

从各地及的调研思路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调研的主要方向,多位专家提到,“农村的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化肥、农药的有效使用量仅占施用量的30%,有近7成浪费,进一步造成了水源地的污染.此外,农村生活垃圾、秸秆燃烧造成空气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代表农业新型生产方式的绿色循环经济、废物循环利用、低毒高效农化领域有望获得政策大力支持.未来“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态农业”将取代“石油农业”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遭长期破坏

世界上先后出现了七大文明古国,但其中的六大文明古国已经消亡.这些文明古国的消亡,基本都与其具有反环境性质的农业生产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相关.事实上,即使依靠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延续至今的华夏文明,其所依存的农业生态系统实际上也处于缓慢退化之中.

农业文明所依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与社会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密切相关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内的环境调控、功能调控乃至生物结构调控.虽然其基本依附土地系统来进行生产,但却是一个地方生态适宜性和居民健康水平的最基本保障.即使在拥有高度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水平的北美、欧洲,政府仍旧出台大量的政策和给予大量的补贴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反观中国,却往往从作物产量潜力极限出发,滥用化肥、地膜、农药,使农业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基本依靠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从60年代起,中国开始使用化肥,而随着中国人口的剧增,化肥更是成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基本保证”.目前,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0%至50%,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261kg/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位.化肥过量施用将带来土壤品质退化、粮食减产等后果,致使土地受到污染,危及粮食质量安全.

由于化肥使用总量过高,化肥利用率低,平均仅为30%~35%,每年化肥流失量高达1100万吨以上.化肥过量使用与流失,不仅导致农作物中硝酸盐富集,同时还加重病虫害,引起农药用量增加,以及农药残留量增加,10%~20%的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上,80%~90%的农药流失到土壤、水体及空气中.目前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吨的氮、磷、钾进入水体,在河流、水库、湖泊、滨海造成严重污染.

地膜污染也更加严重.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随着大棚农业和地膜玉米的普及,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我国每年地膜应用量近百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大量残留地膜不仅造成了白色污染,而且导致了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

此外,我国每年有废弃的农作物秸秆6.5亿吨,它们利用率很低,大部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或道路,变成有机污染物,对大气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国.由于环境管理不严格,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倍,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寄生虫卵、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其直接排入地表水,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威胁水体安全.此外,污染物中的COD、B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严重超标,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污染,成为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和农膜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由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据悉,中国最好的农耕用地大都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因此,过量的氮肥大部分都流入水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曾饱受污染之困,其最大的难题同样是农业面源污染.

人们关心幸福指数,而食品安全无疑是幸福指数中最基本又最重要的一点.国家生态安全同国家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同等重要,是国家安全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安全要素.实施生态农业战略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农业污染的治理不可采取末端治理,只有生态农业才是中国解决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如何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生态农业不可能回归到若干年前“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田园式生活”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延续了现代农业的生命力,靠的是促进产业链的延长,形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系统.就像所讲,要构成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而要打造一个这样的技术体系,关键还在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会不断地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进而促进市场结构的改善,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农业获得较好的市场绩效.因此,培育农业产业组织,完善其组织体系,就成为提高我国生态农业市场竞争力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

但在我国,根据温铁军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而非农业大国.我国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曾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一直都无法解决农业生产分散、生产经营规模超小化和凝固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有9亿左右农民,约2亿4千万农户,我国种植业的平均规模每个农户仅0.5公顷左右.如此小的经营单位,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一方面无法获取先进的信息、技术等资源,在生产经营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另一方面,与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加工、流通企业等交易主体相比,谈判力量非常有限,加工、流通企业利用其写方垄断或卖方垄断的市场力量.在这种状态下,何谈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而在西方国家,美国每个农户经营土地在200公顷以上,欧盟在20公顷以上,同样人多地少的日本,农户户均也在1.5公顷以上,并且约有1/4的耕地面积已经实行了超过户均5公顷的规模化经营.

不过,我国已经在就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问题上进行相关的改革.其中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在2013年一号文件中被重点提及.“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号文件中的明确表述,正在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组织形式发生转变,以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正在成为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一项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这体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优势.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地区就家庭农场的管理与引导开展登记试点并出台初步的管理办法和支持措施.比如湖北省工商局联合省农业厅已经正式印发《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登记类型、经营范围等做了明确规定;贵州遵义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家庭农场在遵义大力倡导和广泛铺开;广西南宁、柳州、玉林、来宾、崇左等地市已制定市级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或注册登记程序;福建省安溪、永安、邵武、平和、清流和厦门等地已开展登记试点,并出台初步的管理办法和支持措施.

国家生态安全理念下的生态农业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国家发展的长期课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指出,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地球基本生物系统格局的转变以及石油储量的枯竭,将是未来一个国家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纵观世界各国的历史,农业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但是近代以来,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类对地下水、矿产、海上渔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争夺,已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引发了不少国际冲突.

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粗放型外延式扩张.这种靠着化肥、农药等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不仅大量消耗资源,而且造成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资料显示,由于地力下降,我国粮食单产最近8年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每公斤化肥生产效率正以少产1公斤粮食的速度下降.由于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我们实际上已不具备继续沿用粗放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出一条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目的还在于维护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也是我国农业振兴的必然路径和农村发展的产业支撑.生态农业也是我国社会综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整个国家生态安全都将受到损害.

不过现在虽然各级政府都在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但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我国在扶持经费、农业补贴、科研扶持等方面都有不足.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多数给了农药、种子、化肥生产商,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的少之又少;国家用于转基因种子研究的经费接近300亿元人民币,而用于生态农业只有其中的三十分之一;而目前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发展生态农业,粮食优质无优价,市场以次冒真的违法成本太低,也是阻碍众多农民和政府决策者观望的原因之一.以此来看,公益性非常强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还应该得到政府的多重支持,市场更应该在健康的环境下,用健康的手段,生产健康的食品,给以合理的价位,生态农业才会摆脱尴尬的地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途径与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