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问题与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793 浏览:55693

一、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发展概述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发展到民国后期,各种学科分类才相对完整,当时划分的科、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的雏形.

1.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初期(1949-1965)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高等学校一般没有专业,只有学院(系).1961年9月,《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颁布,其中明确指出高校的专业设置、变更和取消须经过教育部的批准.

196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以1957年专业目录为基础,修订并发布《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这是我国第一次制定本科专业目录.

2.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动乱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期(1977-1992)

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高等教育开始了调整阶段.1982年原国家教委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树立了新的标准,解决了之前的专业设置混乱问题.这次本科专业的目录修订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增强了高校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4.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阶段(1992至今)

1992年,党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要为市场经济怎么写作.在专业上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国家教育部从1993年至2012年,先后多次对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工作进行了修订.自此,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

二、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普及,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进一步需求,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1.本科专业设置的趋同和滞后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趋同专业主要集中在各类文科专业,这些学科相比其他学科入门条件低,专业调整更灵活.

大学因为其自身的特点,不会像商业机构那样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因次在与社会变化紧密集合的专业设置方面进行快速的调整就没有那么简单容易.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一大批曾经的热门专业都被亮了红牌.

这种由于本科专业设置趋同、滞后的状况会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直接增加了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专业设置结构和人才培养的矛盾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主题讨论会上,多个国家达成共识,认为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

在实践中,大部分高校都过分重视短线专业的设置,使得传统专业成为“冷门”,对于各类专业各高校应依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但绝不可偏废.

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对策建议

专业设置中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教育理念、国家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专业设置是各因素综合博弈的结果.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为高校的专业设置营造宽松环境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在深层次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现状,提出本地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总的原则,以引导高校调整现有本科专业结构.政府要加大投入,尤其是重点专业要重点打造,以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样不仅避免专业调整造成的影响,也能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这需要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长远打算,为高校营造宽松的氛围.

另外,政府应建立统一信息化平台,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有效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各专业的发展趋势.

2.加强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力度,强化社会的监督功能

1998年至1999年,国务院针对各部门所属的高校的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和改革,虽然部门办高校有明显的弊端,但是其培养的人才专业性强,针对性也很强.以此为鉴,在高校专业设置中,应当加强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参与程度,企业要深度参与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提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高校要以此为依据并结合自身的状况设置调整专业.


另外,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各界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督与评估,及时反馈评估意见,从而指导高校专业设置及其发展.

3.高校要注重专业特色建设,强化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交流能力

准确定位,不随波逐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每所高校都应该扶持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不随波逐流,以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适用性为原则,坚持特色,才能发挥专业的最大潜力.

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要托底.社会怎么写作是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之一,高校的社会价值应由其培养的人才来体现.学校要加强与劳动力市场上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突出劳动力市场的导向作用.

注重内涵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整合现有资源,突出内涵发展,突出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因而拓宽专业课程的范围,衔接课程间的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成为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的重要工作.伴随幕课时代的到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丰富网络资源,推动由“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培养模式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讨论指导”的教学模式转变.

积极参与专业认证.以参与专业认证为抓手,统筹政府、社会及学校资源,积极调整专业的内容和方向,加强本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交流能力,从而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导向作用.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重点调研课题“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WDT-20131060)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40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