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其现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085 浏览:45120

作者简介:黄一波(1990-)男汉族山东莱阳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 要: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对自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适应了战国末期大一统形势,也可以在当下发挥积极作用,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 键 词:荀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主要思想见于《荀子》一书,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荀子关于教育的思想主要见于《劝学》、《性恶》、《修身》、《儒效》、《解蔽》、《礼论》等篇.

一、荀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是新旧交替、社会变革加剧的时期,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所有的一切都向着集权的方向发展,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荀子在对先秦诸子思想批判与发挥的同时,沿袭孔子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建构了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理论体系.

这样的时代背景及统治者的要求,反映在教育思想上,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培育大批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并能够帮助他们达成大一统局面的知识分子,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对诸子百家的各种教育思想进行批判和总结的结果,其中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批判是主要来源.

荀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进行批判并根据现实社会具体情况做出的论断.他批判了儒家宣扬的“人性”受命于天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穿了孟子鼓吹的“先王”、“圣人”具有天生美德的谬论,强调只有通过后天的“积”、“伪”,即教育和学习来改造人的必要性.

在学习途径和治学方法上,荀子对春秋战国各家学派的学说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在这里荀子批判了各家“蔽于此而不知彼”,即只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性,但又从中吸取了各派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例如,他批判了道家老子对人力消极无为的观点,但又改造吸收了他的“天道自然”的观点,因而建立了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

先秦儒家学派中孔子是开基祖师,孟子是正统的最有权威的继承者,但在教育思想体系上说,荀子才算较完整、较翔实、有严密理论系统的杰出思想代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都是恶的,而“善”是人为的,一切善的行为都不是天性的真实反映,而是后天把人性改造成的,他认为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但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性恶论对于荀子的教育思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是荀子教育思想的根基.正是由于主张性恶论,荀子才把教育看成是矫饰性情和救国治世的重要手段.

(二)培育的理想人格:“始乎为士,终为圣人”

在其教育目标上,荀子主张培养“士”与“圣人”.总体上说,就是要培养“礼”、“法”结合的封建官僚“卿相士大夫”的后备人才.具体来说,其目标分为两种类型多种层次.两种类型即理想目标与具体目标.理想目标即为“终乎为圣人”的终极目标.“圣人”包括三个层次,即“禹”、“圣人”、“成人”.具体目标即“始乎为士”,是最基本的一般人可以追求企及的目标追求.

(三)政治观

荀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礼的思想,大讲礼法,由重礼而提出“隆礼亲法”,离法家仅一步之遥,但其思想的重镇在于“隆礼”,国家的命运在于是否隆礼或是实行礼治.与此同时,荀子又指明治国的头绪在于法.因此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现了仁礼法德相融合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四)人生观

荀子在人生观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相信并利用自己的力量,积极地运用自然界的规律和条件,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个人修为上,荀子反对“天命”,认为人应当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学习,锲而不舍的追寻知识的积累和个人人格的完善.

(五)修身观

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即调理性情,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捷径是依礼行事,关键在于良师指导和专心致志;提倡“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修养之道,是要求封建社会的士君子有独立特行的素养,不要随波逐流.

(六)义利观

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义与利两者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不是相不相容的问题.义的本身就包含着利的因素.但是公义应摆在私利之先,公义先于私利.

(七)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方法

荀子的教育方法根源于他的性恶论,其重点是强调环境习染的重要,强调发挥主观努力的重要.因此荀子重视积靡,讲究锲而不舍,要求专心致志,最终学以致用,是荀子教育方法的总体脉络.

讲究“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即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注意社会环境的影响结合的基础上,重视个人的“积靡”,是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点;荀子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学习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持久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十分精到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强调学以致用,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个观点来自于孔子,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强调这一观点.


此外,荀子特别重视礼乐教育.此外荀子比孔孟更为重视乐,认为乐是诱导人的志向的,通过乐与礼的熏陶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平和,这样足以使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3]荀况.荀子,高长山.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6

[4]川王娟.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比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5]谭凤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

[6]江沈红.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4

[7]谭焱良.荀子德育思想探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谢义.荀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硕士毕业论文,南昌大学法学院,2008年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