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人大学派”的新贡献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17 浏览:14642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诸多学者对金融危机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其中,陈雨露教授和马勇研究员的新著《大金融论纲》颇具分量.危机后,作者深入剖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与根源,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而《大金融论纲》正是在前期研究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推出的一部力作,是对中国大国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

大思路:

金融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大金融”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早在2000年,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在关于金融学科建设的多次演讲中都提出:金融学科应包括金融的宏观与微观、金融与实体的关系等方面,金融学应当是宽口径的.黄达先生十分关注社会经济变化对金融的要求、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宏微观层面金融理论的整合,实际上这就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指明了方向.

13年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黄达先生关于金融学科建设的构想已在《大金融论纲》中全面实现.这是金融学“人大学派”对金融理论的重大贡献.在《大金融论纲》中,作者依然将关注的焦点置于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上,认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至少给了人们三大启示:一是经济运行中的金融因素和金融规律远未得到充分认识;二是金融发展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被长期低估;三是传统的经济学框架未能很好地整合宏微观层面的金融理论.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剖析主流宏观经济学与西方金融理论的缺陷、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金融”理论.《大金融论纲》构建了以“大金融”理念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基本框架,使“大金融”成为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

《大金融论纲》最重要的创新或理论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建全新的金融理论,即“大金融”理论.其内涵为:宏观和微观金融理论的系统整合、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和谐统一、金融发展一般规律和“国家禀赋”的有机结合.

二是构建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全景分析框架.其总体逻辑思路是通过对影响一国金融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得出金融体系发展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进而对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重建.这部著作将影响一国金融竞争力最基本的因素概括为三大因素,即效率性、稳定性和危机控制力:效率性决定金融体系的“活力”,稳定性决定金融体系的“弹性”,危机控制力决定金融体系的“张力”,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理论的“三大支柱”.

大智慧: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框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金融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金融宏观调控面临挑战、金融机构转型和防范风险问题突出、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结构不合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举步维艰、金融怎么写作与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不相适应等等.显而易见,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大金融论纲》对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大金融”框架:

首先,设计金融发展的战略框架.包括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整体蓝图与实践路径.

其次,设计金融怎么写作实体经济的框架.金融怎么写作实体经济框架的核心是协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力图从一个整体、系统和动态的视角来设计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并在两者之间构建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实现中国金融发展怎么写作于实体经济的“双稳定+双发展”(“金融稳定+实体经济稳定”与“金融发展+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怎么写作实体经济框架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对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支持,助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金融全面支持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再次,设计新型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设计构建“三位一体”新型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这部著作的一大亮点.“三位一体”,即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货币政策,要盯住通胀和产出,关注金融体系风险状况,以调控为主、数量型调控为辅.监管政策,实施逆周期监管应综合考虑银行广义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统筹协调.信贷政策,可选择盯住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与总量性的货币政策相区别,主要发挥结构性调控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著作构造的“金融失衡指数”是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指示器,可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决策和参考信息.

最后,设计金融改革的方略.如构建高效而稳定的现代金融体系、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等.

大战略: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探索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以美元霸权为重要特征的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和弊端,危机也表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危机后国际经济金融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探寻中国在大国间金融竞争中以及在国际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的战略与政策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中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大金融论纲》以提高金融竞争力为主线,对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金融发展的相关战略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这部著作从长期的视角全面审视了全球范围内主要大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战略,以及现代金融体系下一国金融竞争的决定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能力的金融体系框架,丰富了中国关于大国竞争金融战略的理论,弥补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大金融论纲》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创新见解,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发展趋势.国际金融格局出现“再平衡的多边主义”,国际货币体系从“一主多元”向“多元制衡”转变,金融的功能回归实体经济,以及金融监管走向了宏观审慎.

其次,国家战略的金融工具运用.从全球经济发展史来看,作为国家战略的金融工具包括为战争融资、促进海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控制、建立货币强权体系、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转型.

再次,中国对外金融战略的选择.在中国金融开放战略方面,需要合理的“开放保护”与适度的国家控制,采取渐进的金融开放方式和审慎的全球化策略,防止超越发展阶段的“匹配失衡”和国家金融控制力衰微导致的风险失控.这部著作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建议在未来30年通过两个“三步走”,即通过渐进的过程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成为国际金融强国奠定坚实的货币基础.在外汇储备投资战略方面,怎么写作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实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投资的目标产业为趋势性的全球新兴产业和战略性资源产业,争取建立全球经济网络.

当然,这部著作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对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与策略等方面的分析论证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这部著作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金融文化精品.因此,这部著作的出版值得庆贺.(作者为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副秘书长,贵州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