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79 浏览:12024

摘 要:青年教师已成为高等院校科研的主体力量.本文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现状及完善青年教师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旨在建立一套适合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使他们能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青年教师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在高校从事教学及科研的人员.目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教学科研的主体力量,在许多高校中,青年教师已超过教师总人数的50%.正确认识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需求特点,了解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越来越受到了高等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在许多学校建立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西部计划项目、西部之光等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职称评聘制度不健全

在职称评聘方面,青年教师的职务评聘,对教师而言,关系重大,它代表着教师学术水平是否被肯定,教师自身价值和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承认.因此,它关系到青年教师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时期以来,教师职务评聘有论资排辈现象,尽管已得到遏制,但在职称评聘过程中轻教学重科研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对于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只有象征性的量的要求,而对于科研业绩量和质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发表多少篇论文,主持过多少项目等都作了硬性的要求.另外教师学术水平的衡量表面化也比较严重,例如单纯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论文期刊级别作为评判标准,而忽视论文的实际科研水平.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考察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职称评审中,许多高校要求申报者提交一定数量的论文才有参评的机会,否则,不能提交到评委会上评审.青年教师为了能评上职称,一个劲地赶论文,不管是什么期刊,只要能发表就行,有的甚至在网上花钱写论文,也有不少的教师把增刊和会议论文集都拿来凑数.这种轻教学重科研、轻质量重数量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不利于青年教师潜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重视物质激励

目前,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重点体现在报酬上,表面上看来,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得到了某种“平衡”,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师自我满意度的关注,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工作满意度与报酬的高低相关,与工作价值也同样相关,要提高教师工作绩效,除了加大报酬力度以外,还要充分考虑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目前高校的奖励措施不健全,不少学校管理者没有深入地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对教师的奖励整齐划一,认为教师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于是将激励青年教师的策略重点体现在报酬上,把青年教师的需求简单化了.青年教师并非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既看重获得与付出相当的报酬,更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因为物质奖励只能带来暂时的满足感,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成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内部动力,这一点对于西部地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尤为重要.

3.在行政权力上重执行轻倾听

学校在制定、执行一些重大政策和规定时,很多时候未充分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意见.学校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的利益,教师科研人员的需要并非在优先考虑之列.“官本位”思想总在顽强地表现.在权力调控方面,对于关系学校发展的前途和走向,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作为办学主体力量的教师缺少决策、议政权力,尽管每个学校都有教代会,但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利益没有得到体现.教代会作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制度,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其日常工作开展得太少,教代会期间教师的提案和意见大部分得不到落实和反馈,影响了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构建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质量,使高等院校的发展充满活力和生机.

1.改革职称评聘中教师业绩的评价,完善职称评聘制度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生命线,如果高校片面追求科研量,使教学退居次要位置,无疑是本末倒置.在职称评定时,应该区别对待,对于教学能力强的人,主要从教学业绩、教学成果来考核、评审.而对于科研能力强的人则应主要从科研业绩、发表论文、编写著作、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来要求.如只有统一标准而不能照顾差别,势必严重挫伤一部分青年教师特别是教学型教师的积极性.

论文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业绩和学术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怎样把专业技术人员引导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创新水平上来,是广大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职称评定中,可以对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作主评论文和参评论文之分,对主评论文的数量作要求,对参评论文不作要求.主评论文和参评论文由申报人员自己来确定,这样可以避免申报人员认为提交论文越多,专家给的分数和权重越高的印象,也可以使评委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大对论文的实际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审核和评价上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其目的是要把专业技术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做好本职工作上来,吸引到有创新思想的高水平论文成果上来.

2.重视物质需求的同时,重视非物质激励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作用

高校施行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激励机制,而不是某一种单纯的、片面的激励机制.目前,过分地强调了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一提到激励,马上联想到房子、票子、位子.的确,优厚的待遇对青年教师稳定性也很重要,但只靠优厚的待遇不一定能使教师队伍稳定.精神的激励、成就感、认同感才是稳定青年教师的重要因素.赫兹伯格认为,工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属于“保健”因素,它不具有激励作用,而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发展前途等因素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高校管理中,必须做到物质与非物质的激励相结合,不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工资待遇,还要让教师将个人的进步融入高校长远发展目标中,让他们感到有更大的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发展空间与舞台.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从教师关心的问题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教师的满意度.首先,高校应建立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学校领导应该破除壁垒分明的等级关系,推行管理改革,从制度上承认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参与管理学校的义务.同时,高校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到青年教师之中,积极聆听和关注青年教师的需求,保护和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各种制度的出台都应该有青年教师的直接参与,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贯彻起来才更加畅通、高效.由于青年教师来自第一线的各个不同岗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代表性,从而保证了所定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高校还应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高校应从青年教师关心和关注的方面入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避人为因素,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这篇论文转载于 {$getarticleurl}

青年教师已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未来的发展.了解高校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据此建立一套适合新时期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促进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